|
隨着“全國6000萬套空置房”的數據被媒體披露,中國究竟有多少套空置住房的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7月底,海南傳出正在研究徵收住宅“空置費”。在空置房數量尚未廓清的情況下,“房屋空置稅”的提出究竟是開拓了一條調控的新路,還是一個只能在理論上存在的政策烏托邦?
政協委員屢諫言
“商品房長期閒置,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並使不可再生的國有土地資源被少部分人濫用於牟取暴利,使地産成為少數人向一般社會公眾賺取超額利潤的手段。”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産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松海&&。 針對房屋空置問題,早在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代表和委員提出了開徵房屋閒置稅的建議。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郭松海當時在提交的一份大會發言中建議將房屋閒置稅置於物業稅開徵前,作為物業稅“實轉”試點。因為與物業稅相比,房屋閒置稅的涉及面小,關係簡單,較易操作。 7月,隨着北京聯合大學一份有關房屋空置情況的調查報告出爐,一些地方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再次提出,政府應盡快聯絡稅務、土地、房管、水、電等部門,研究開徵房屋閒置稅。
空置與否難界定
從理論上講,房屋空置稅似乎是治療“房屋空置病”的良藥,但從實際操作層面看,這個嶄新的概念面臨着諸多現實困難。 “空置稅的想法很好,但操作起來麻煩。”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擺在房屋空置稅面前的首要問題是“空置房”如何認定。 雖然不少專家曾建議根據用電、用水和用氣量作為房屋是否空置的認定標準,但目前我國的電網及其他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水平根本無法提供準確的統計數據。即便公共服務聯網體系已經十分完善,僅憑用電、用水判定是否空置也不一定科學。 “有些房源的情況十分特殊,比如房主長期出差或是駐外;比如季節性的休閒度假房産。這些房源能否簡單地認定為空置?”北京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陳國強&&,房屋空置稅不僅存在技術上的困難,而且一旦物業稅開徵、房産稅調整,空置稅的出現可能引發重復徵稅問題。 8月4日,國家統計局在其公布的《2005年以來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商品房待售情況》中解釋,住房空置面積是指某一時點上已經售出但實際無人居住的住房面積。而“準確的房屋空置率數據的獲取,有待於全國住房普查或含有相應住房信息的人口普查”。 如果要徵收房屋空置稅,如何判定是空置,判定是空置之後如何徵收,如此等等,這其中有些問題解決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甚至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
“一稅了之”不可取
商品房市場出現一定數量的空置住房不僅無法避免,而且有其合理性。一定數量的空置房為人口的流動提供了必要的房源保障,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空置房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據楊紅旭介紹,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空置房的調控是建立在物業稅、房地産稅等保有環節稅收比較完善的基礎上。只要業主能夠出示房屋的自住證明或是多套房屋的租賃合同,就能相應減免物業稅、房地産稅,這種通盤考慮作“減法”的調控政策,比起直奔主題的“房屋空置稅”顯然具有更強的操作性與合理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價格與稅收研究室副主任張斌認為,對於房地産調控來講,與其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在如何&&新稅種上,不如探討一下如何在現行稅制下通過嚴格徵管來實現房地産調控。畢竟,稅收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要充分考慮到可操作性和公平性。 陳國強&&,對房地産稅制改革而言,必須將其放在中國現行稅制乃至現行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來討論。大量空置房的存在有着複雜的社會背景和經濟背景,這其中既有民間投資渠道相對狹小的問題,也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將空置房推向市場,抑制投資和投機需要多管齊下,而不僅是寄希望於&&一個新稅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