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企業在進行並購前,往往只看到資産層面具體的財務指標,而忽略無形資産價值的評估
● 可問題恰恰在於,中國很多企業對知識産權保護意識程度仍然不高,只搞研發不尋求專利保護
● 在多晶硅太陽電池和風能發電領域,中國因為缺乏對這一領域的知識産權保護,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産能過剩現象
中國保留最久的商業秘密是什麼?據説是始於南北朝時期我國的白瓷製作方法,這個商業秘密保留了約900年,羨煞了當時很多歐洲國家。可見,中國在知識産權保護方面並非總落後於歐美國家。 4月26日是第十個世界知識産權日,主題是“創新——將全世界&&在一起”。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有關負責人在北京&&,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知識産權保護法律框架基本建立,知識産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産權意識仍不高
日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中國賴氨酸生産商大成公司沒有違反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可以繼續出口其賴氨酸産品到美國。至此,備受關注的大成公司賴氨酸美國“337調查”案最終以大成公司勝訴告終。 飛翰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維國介紹,隨着中國企業和産品在國外的聲名鵲起,關注度越來越高,美國針對中方知識産權侵權的訴訟案件也越來越多,但很多企業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領域的重要性。 事實上,最近幾年,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所面臨的跨國知識産權訴訟逐年增加,“我接觸到的大部分案例中,都是中國企業一開始沒有做好預防措施,才會被外方抓住機會。”陳維國説。大部分中國企業往往都是産品已經面市,不僅自己的專利沒有申請,也沒有調查過競爭對手的專利現狀。
無形資産很重要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陳熾律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中國中小企業以及民營企業收購,必定增強其競爭力。但這些企業在進行跨國並購時並未進行盡職的調查,尤其是對知識産權狀況的調查。中國企業在進行並購前,往往只看到資産層面具體的財務指標,而忽略無形資産價值的評估,很多企業由於費用問題都直接省去了這項調查,這就容易陷入競爭對手設計的“專利陷阱”中。 業內人士&&,傳統而言,知識産權只是保護公司研發成果的防禦型工具,而事實上作為一種無形資産,它可以通過組合策略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可以以無形資産入股建立合資公司外,還可以通過專利許可、出售、抵消産品的採購成本等方式,將知識産權“貨幣化”。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白建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公司到國外收購技術,現在存在的普遍錯誤是其收購團隊組建問題上,中國企業團隊習慣於老總説了算,並最多配備幾位技術人員,這是遠遠不夠的。
發展低碳不扎堆
但值得欣慰的是,在綠色科技領域,中國和世界又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很多綠色企業正在試圖丟棄靠低成本競爭吃飯的觀念,轉而把知識産權為作為企業追求核心技術的新平台。可問題恰恰在於,中國很多企業對知識産權保護意識程度仍然不高,只搞研發不尋求專利保護。 白建民説,雖然中國企業在知識産權開發方面迎難而上了,可在有些綠色技術方面還是落在了後面。所幸的是,低碳技術雖然是個熱門話題,可在全世界來説,沒有哪個國家或企業出現絕對的領先優勢,所以中國企業的機會很多。 陳熾&&,在多晶硅太陽電池和風能發電領域,中國因為缺乏對這一領域的知識産權保護,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産能過剩現象。同時由於産能過剩,利潤太薄,又導致拿不出資金來做長期的知識産權綠色技術開發的投資,最後變成惡性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