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人民幣穩中求進
    2009-12-16    作者:夏璟璟    來源:國際金融報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的國際貨幣市場可謂“波濤洶湧”。而在這一片“波濤洶湧”中,作為國際重要貨幣的美元也未能倖免,表現出了“跌跌不休”的態勢。儘管如此,伴隨着外部升值預期的壓力和對今後匯率形成機制走向的思索,人民幣還是以穩健的腳步走完了“多事”的2009年,並朝着國際化的目標一步步地邁進。

  總體穩定 略有波動

  “如果用一句話表述2009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向,我覺得應該是‘總體穩定,略有波動’。”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如此形容2009年人民幣的“表現”。
  “具體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孫茂輝認為,“第一方面,美聯儲在危機中大刀闊斧地推行數量寬鬆政策,這一政策導致市場上美元流動性過剩,美元的過剩又致使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在一定程度上升值。”
  實際上,據相關資料顯示,從2008年9月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間價就一直穩定在6.83左右。如果以當前穩定在6.8200左右的即期匯率中間價與2008年末平均匯率中間價作對照的話,2009年中人民幣對美元微升約0.2%。
  孫茂輝繼而從另一方面指出,由於人民幣匯率在過去一年中基本採取跟隨美元政策,所以在美元相對於歐元、日元等其他世界主要貨幣貶值後,人民幣相對這些貨幣在2009年中也處於貶值狀態。
  “但不管是貶值還是升值,人民幣波動的幅度都有限,總體上還是保持穩定的狀態。”孫茂輝認為。
  對於2009年人民幣的穩定表現,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丁志傑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平穩態勢,有利於減少對我國進出口的不利影響,也有助於保持外儲投資的價值穩定。
  接受記者採訪的滬上數位專家也認為,“保持這樣的穩定,就等於保持了基礎匯率和基本計價體系的穩定,這樣的穩定是危機下恰當的戰略趨勢。”

  區別對待 完善機制

  自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壓力就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熱點話題。不僅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特裏謝、歐元集團主席容克等人相繼來華商談人民幣升值問題,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11月訪華前夕多次提及中國匯率問題。
  對於來自不同方面的升值壓力,孫茂輝認為其根源是不同的,“歐盟等組織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主要是人民幣在金融危機後相對於歐元等貨幣確實貶值了;但美國則主要是考慮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美國貿易赤字狀況。”
  “鋻於此,我們應該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孫茂輝認為。“但關鍵還是要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努力朝一攬子貨幣匯率形成機制發展,而不是現在單獨綁定美元。”
  據記者了解,對於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在11月份發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已經提出,央行將“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和主要貨幣走勢變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對於歐美等國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國內專家也普遍認為,儘管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逐漸回升,但這主要由投資推動,貿易貢獻還為負值,要求人民幣升值不現實。

  走向國際 任重道遠

  2009年,不僅是人民幣經受國際金融危機考驗的一年,同樣也是人民幣堅實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年。
  2009年7月6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終於正式開閘。上海和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共5市被列入首批試點城市,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工作隨即展開。
  但是,在隨後的推進過程中,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似乎“叫好不叫座”,一度遭“冷遇”。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超過1億元。但這一數字顯然還是低於當初的預期。
  對此,孫茂輝認為,從形勢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總體上還是成功的,“現在貿易量不是很大,也是正常現象,因為是否用人民幣結算不是單方的事情,還要看外國貿易方願不願意用人民幣進行結算。”
  “其實和美元、日元等其他貨幣一樣,人民幣的國際化也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指望其一蹴而就。”孫茂輝&&。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則預測,“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一定會不斷上升,這場危機使其他貨幣地位遭到了削弱,而人民幣則保持了一貫的穩定性,另外人民幣國際貨幣的有效特徵也將凸顯。”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孫茂輝建議,“將來人民幣不僅要在國際貿易結算中扮演重要角色,還應不斷推出相關人民幣金融産品,使人民幣將來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稿件
德同資金開始募集首只人民幣基金 2009-12-11
朱民:人民幣並非經濟再平衡關鍵因素 2009-12-10
李迅雷:未來一年人民幣不會大幅升值 2009-12-08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繞不過去的 2009-12-04
歐元之父:別硬逼人民幣國際化 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