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智能改變生活
    2009-12-15    作者:余建斌    來源:人民日報

    智能城市,感知中國,智慧地球,由物聯網帶來的這一切美好前景有多遠?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江蘇省和無錫市簽署合作協議成立中國物聯網研發中心。此前的11月1日,集聚産業鏈上40余家機構的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成立。一南一北,由政府大力推動,具備産學研結合特徵的兩個實體,都意在打造中國的物聯網産業中心。物聯網,“感知中國”的腳步正在加快。

  物聯網離我們很近

  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

  “物聯網離我們很近。”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説,通俗地講,物聯網就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後借助無線網絡,人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流”。這些物體既可以是小小的手錶、鑰匙,也可以是汽車、樓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這些微型感應芯片包括電子標籤、各類傳感器、二維碼等。它們可以獲取物體的信息、狀態、位置等各種內容,然後通過網絡傳遞這些信息。
  上海浦東機場的防侵入系統是物聯網的一個應用典型。為了防止不速之客進入,浦東機場周邊布設了上萬個由許多傳感器集成的傳感節點,可以分辨靠近機場圍欄的目標,起自動預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劉海濤説,這要遠遠勝於安裝成千個攝像頭並派專人盯守,浦東機場這種物聯網的應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圍欄還是颱風的吹動。
  物聯網和互聯網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後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是一個虛擬世界。物聯網則是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聯。同時擔任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的劉海濤説,物聯網實際上就是傳感網。物聯網是從産業和用戶角度來説,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説,它叫傳感網。“對物聯網和傳感網一句話説最準確,叫物物互聯,感知世界。”
  從應用上而言,物聯網並不陌生。從北京奧運會成功實現的視頻監控、智能交通、電子標籤(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屬於物聯網的應用。目前物聯網已經在智能樓宇、路燈監控、食品藥品溯源、智能醫院等領域應用,特別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領域,對垃圾車、危險品源的監控和事先處理都有實例。許多人手中其實也擁有物聯網的終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機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終端。
  北京市朝陽區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主任梅詩曙介紹説,在朝陽區,為了防止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故,今年3月份開始試點,在數間出租房屋安裝了一氧化碳的傳感器,在兩小時內發現就能避免人員死亡。

  目前多限於傳感網的應用

  物聯網與互聯網融合缺少清晰輪廓

  “當物聯網與互聯網、移動通訊網相連時,可隨時隨地全方位‘感知’對方,人們的生活方式將從‘感覺’跨入‘感知’的階段。”寧家駿説。顯然,正是這種與互聯網結合的“物聯網”範疇,才是智能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據。因此,物聯網被認為是計算機、互聯網之後的下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和新經濟引擎,並且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是智能的。
  不像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一開始就指向了産業化。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雲軍舉例説,僅在動物溯源的物聯網營運上,現在已達到上億的指標。
  實際上,目前對於物聯網産業的預測基本都限於傳感網的應用,物聯網與互聯網融合激動人心,但之後會是怎麼樣,尚缺少清晰的輪廓。現有進入實踐的物聯網應用項目,一方面基本屬於電子標籤等各種傳感器網絡的應用,另一方面,都是在節能減排、能耗監控、安保控制等城市公共管理領域發揮作用,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費領域沒有太大關聯。
  在業界,物聯網的應用大致被公認為有三個層次的理念,底層是傳感網絡,往上是數據傳輸的網絡通道,最上面則是內容應用。物聯網産業鏈因此也基本明晰,即傳感器研發廠商、網絡運營商以及提供應用軟體和工具的系統集成商。
  不過,處在物聯網産業不同端的人則有各自的觀點。“和現有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實際上是多了一個底層的數據採集環節,大致是四類數據的採集:電子標籤顯示身份,傳感器捕捉狀態,攝像頭記錄圖像,GPS進行跟蹤定位。”新任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副理事長的黃孝斌説,再往上則是像移動網絡、互聯網等比較成熟的技術。
  京儀集團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院院長趙力行持相同觀點。他認為,物聯網兩個最主要的技術基礎是網絡通信技術和傳感器技術,而網絡通信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無處不在,技術已經很成熟。物聯網則對傳感器製造提出了新的要求,體積越來越小,重量更輕,以及更低的功耗。物聯網整個産業鏈的基礎就是傳感器這個産業。作為整個金字塔的塔座,傳感器需求量將會是整個産業鏈條中總量最大和最基礎的環節。
  另一邊,其他産業鏈端的企業則希望物聯網從“孤獨的傳感網”中跳出來。“傳感網給整個移動通信、互聯網都帶來了一個全新服務的體系,它會把通信或者是傳輸的業務擴展成從感知、傳輸到處理的一個綜合服務。”范雲軍説,未來移動運營商也可能會建立一個傳感中心。
  雲計算或許是另外一個贏家。物聯網的發展將産生海量的數據,尤其與互聯網融合後,需要超乎想象的存儲資源共享和計算分析能力。而這正是目前雲計算的特徵。

  別讓産業跑偏

  發展難點在標準的有效制定和産業化

  “物聯網是一個整體,最好的應用就是最恰當的組合。”有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目前的發展難點不在技術,而是在標準的有效制定和産業化。
  公認的是,由於物聯網目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産業鏈長,缺乏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和成熟的業務模式。行業融合也不夠,缺少有利於産業化推進的組織方案,力量也比較分散,産業的集中度低。以傳感器為例,黃孝斌説,傳感器有許多種接口,標準不統一,給聯網造成很大的困難。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建宙也&&,物聯網的實現並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建設物聯網的過程中將涉及到許多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規範的制訂和完善。 
  “物聯網産業的發展一定是應用為先、應用為導向的,需要發揮政府各個部門的積極性,要結合公共領域的重大項目示範應用推動北京物聯網産業的發展。”北京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朱炎説。
  真正達到物物相連,實現真正的“感知中國”、“智慧地球”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稿件
物聯網將成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推動器” 2009-11-30
運營商無錫角逐物聯網 2009-11-26
物聯網暫不能大規模商用 商業模式處初級階段 2009-11-20
物聯網暫不可能大規模商用
2009-11-20
“物聯網”或許不只是一個概念 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