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跨境結算:好事緣何“遇冷”
    2009-11-05    作者:衛容之 陳偲    來源:國際金融報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作為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結算貨幣,美元和歐元匯率都經歷了劇烈波動。國內多數進口企業希望使用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從而規避使用美元和歐元進行計價結算的匯率風險。在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推出之時被市場普遍看好,但是幾個月過去後,市場原本預期的火爆景象並未出現。時至今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可謂是“行情冷淡”,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都十分有限。

  多數企業保持觀望

  7月6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在上海正式啟動。至今4個月以來,業務開展的情況並不樂觀。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共完成了11至12筆業務,據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涉及的金額並不是很多。上海農業銀行自8月份正式啟動這項業務至今,只有松江支行客戶B公司辦理了首筆人民幣跨境貿易匯款業務,這也是該行至今惟一成功結算的一筆。據記者調查,有的銀行至今未實現“零”的突破。
  王先生在滬經營著一家服裝貿易公司,服裝大多數出口歐美國家。他對記者表示:“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推出時,我也曾想過嘗試人民幣結算,可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難。”
  王先生表示:“境內企業希望利用人民幣結算降低外匯風險,但是對于轉口貿易商來説,與境外交易的匯率風險就會轉嫁到他們身上,所以他們仍然只願意交收美元。”
  “此外,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在退稅等方面手續比較繁復,本身我們對人民幣結算也並不是很了解,在配套政策仍不能非常到位階段,大多數企業也只能保持觀望了。”王先生説。

  多種原因阻礙前進

  上海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農行跨境結算係統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的主要障礙是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日益強烈。”他指出,經過與多家企業客戶溝通,得到的原因大多與利益相關,外界仍普遍存在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進口商不情願用人民幣結算。另外,他表示企業還必須考慮到境外企業的接受程度。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些困難是正常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已不僅僅是單純的一項業務,而是在做一個體係,體係形成的過程難度大、時間長,企業、金融機構需要長期的適應過程。”他指出,現在正處于打“地基”過程,企業、金融機構都需要適應。首先,企業對政策的消化過程,比如有些企業在年頭與銀行早已簽了大合同,現在要把合同中的結算幣種改為人民幣,看似小小的調整,但對企業與銀行、企業與企業之間真正溝通處理起來是很麻煩的。其次,銀行也需要時間,加大宣傳讓境外機構了解人民幣結算的具體操作,在人力、物力、精力上的消耗非常大。另外,現階段政策的配套措施仍不完善,試點企業的數量小,這些都需要逐步完善。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業務的“遇冷”除了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加外,還由于人民幣在大部分國家並不流通,兌換極不方便,大大限制其使用范圍,導致外商所持有的人民幣規模相當小,繼而降低了企業使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意願。另外,存在貨幣廣泛使用的習慣性問題,海外業務過去長期使用美元,企業對于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操作流程還不熟悉。

  多方看好未來前景

  對于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未來發展的前景,無論是專家還是銀行人士,都普遍長期看好。
  上述上海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人民幣幣值的進一步穩定,人民幣結算將有望成為主流的結算方式。”盡管目前規模有限,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前景非常可觀。隨著企業需求的增加,銀行、政策面的推動,業務發展的加速度會越來越大,等到市場足夠成熟時,相信會贏得更多的企業青睞。
  對于業務的未來前景,中行相關負責人則認為,“目前市場對人民幣升值有著高預期,但等到市場出現分歧時,業務推廣也就有了突破口,畢竟跨境人民幣結算可以為企業帶來很多便利條件,為企業規避美元匯率風險,進一步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未來前景看好。”
  奚君羊則表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成功推進,關鍵是需要不斷完善配套的措施和相應的政策支援,放寬限制,逐步允許人民幣自由兌換。”他認為,加快人民幣成為國際市場交易的計價結算貨幣進程,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相關稿件
人民幣應與一籃子實物掛鉤 2009-11-05
從金融危機看人民幣困境 2009-11-04
人民幣升值與“雙順差”何以並存 2009-11-04
[匯市•2009-11-03]]人民幣對美元小幅走高 2009-11-04
人民幣匯率“非常手段”要有退出準備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