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馬尼拉的一場“非正式早餐會”,推開了中日韓三國合作的大門。10年後的今天,三國領導人再次齊聚中國首都北京,召開第二次單獨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分析人士認為,在地區關係不斷回暖的大好背景下,各方普遍期待本次的三國領導人會議能推動地區合作取得更大突破。通過探討建立類似“東亞共同體”的新合作機制,中日韓這三大亞洲經濟體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更加緊密的地區經濟聯盟。
日本提議 中韓支持
按照日程,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於10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韓國總統李明博及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將參加會議。 在此之前,三國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希望通過本次會議,進一步加強合作。韓國總統府青瓦&發言人本週曾&&,三方將在會議期間共同探討未來合作關係的發展方向,並就包括朝核問題在內的東北亞局勢等地區及國際問題展開討論。韓方期待三國領導人能夠廣泛深入地交換意見,使此次會議成為三國間進一步加強合作的契機。 日本新任首相鳩山則從9日開始首次以首相身份出訪中韓兩國。在出行前,鳩山&&,有意推動“東亞共同體”構想和全球變暖對策成為10日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議題。 日本媒體稱,在今天的會議上,三國將發表力求實現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全面加強三國關係的兩份中日韓合作聯合聲明。在9月底於上海舉行的中日韓外長會談上,三方確認將合作實現東亞共同體構想、推動解決朝鮮問題並防止全球金融危機再次發生。 東亞共同體最早由日本方面提出。9月中旬,鳩山在當選首相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談到了“東亞共同體”構想。當時他&&,儘管亞洲各國體制有很大差別,但在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從中長期來看,提出共同體構想是很正確的。在9月底的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發言時,鳩山再次公開呼籲建立東亞共同體,以促進亞洲國家的合作。 對於日本的提議,中方&&了支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9月中旬在例行記者會上&&,中方願同東亞各國深化合作,向建立東亞共同體目標邁進,這也是東盟和中日韓各方的共識。
着眼經濟 利大於弊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昨日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東亞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從經濟層面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利大於弊,有助於促進中日韓這三個緊密關聯的經濟體之間的進一步合作。 莊健指出,從亞行的角度來説,東亞是亞洲經濟中最“顯眼”的一塊。而日本提出的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構想,有助於中日韓三國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加強合作。他&&,在東亞共同體的具體落實上,要看三國能否找到共同和感興趣的領域。在這其中,經濟可能是最直觀和最容易入手的。 在整個東亞乃至亞洲地區,中國日益成為經濟引擎和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因此,專家指出,通過構建東亞共同體來加強經濟&&和合作,對中日韓三國都有好處。2008年,中日貿易額超過2600億美元,中韓貿易額接近1900億美元,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也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日韓貿易額也接近1000億美元。
看齊歐盟?前路漫長
對於東亞共同體的具體構成,目前各方似乎仍沒有統一的看法。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也本週説,東亞共同體應該包括日本、中國、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東盟國家,這一共同體最初的關注點應該是經濟合作。日方的統計稱,上述經濟體累計佔去年全球經濟産出的23%。相比之下,美國和歐盟分別佔24%和30%。而在韓國和中國方面,有分析認為,可能更傾向於東盟和中日韓三國。 不過,對於東亞共同體能否像歐盟那樣發展成為更全面和緊密的地區強聯盟,專家仍持謹慎態度。 莊健&&,中短期來看,要實現廣泛意義上的東亞共同體還有難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此前曾&&,建立東亞共同體,促進東亞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持久和平,是東亞合作的長遠目標。而鳩山則説,東亞共同體構想“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但希望它不會成為一紙空談”。 此次會議是中日韓領導人第二次正式的單獨會議。去年12月,首次10+3框架外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日本福岡舉行。會議簽署並發表了《三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首次明確了三國夥伴關係定位,確定了三國合作的方向和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