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國內成品油價格做出調整的“時間窗口”再次開啟,不過最終並未作出任何調整。
中石化上海公司一位負責人對早報記者&&,以往如果調價,最遲不超過晚上7點就會接到集團總部的消息,但是截至昨晚8點一直未有通知。中石油集團銷售總公司一位人士對早報記者&&,昨天集團銷售公司價格處的人正常下班了,並未像此前調價那樣留下來加班。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正是成品油定價機制設定“22個工作日內漲跌4%”的調價時間,未能如期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再次引起了業內外人士對於制度的普遍質疑:國家發改委制定並公開發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的制度權威性何在? 業內人士對記者&&,此前預期調價的輿論已經鋪天蓋地,近期各加油站前往加滿汽柴油的車主絡繹不絕,如果是因為考量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而沒有調價,那應該對外公示説明,並主動解釋此次不調整的原因,以消除不確定性。
按機制應當調高
據卓創資訊對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油價變化率監測顯示,以上一次調價第一天(2009年7月28日)為基準,截至8月25日,三地油價變化率已達到10.95%。 《管理辦法》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 截至昨日發稿時,NYMEX10月交付的原油期貨價格仍處於71美元/桶,目前國際油價漲幅已滿足這一規定,因此,從機制上看,油價理應上調。 如果按照10%的漲幅計算,此次國內成品油上調幅度可能在800元/噸或0.6元/升。但市場主流預期多為調漲300-500元/噸或0.2-0.4元/升,理由是按照《管理辦法》中表述,“由於市場競爭尚不充分,市場體系不完善,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相對較弱,成品油價格仍由政府進行適當的管理。”
定價機制再次丟失
從消費層面看,成品油價格不上調無疑是一個利好,普遍反應應該是對於此次國家發改委的做法&&歡迎和讚同的。但是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既然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確定提出,那麼第一步就是應該嚴格執行,而不應該過多地人為干預,造成機制的“自動”再次變成人為因素的“人動”。從制度角度講,這實際是一種倒退。 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對早報記者&&,成品油定價機制我們應該是分兩部分看,第一步是遵循機制,不管市場需求,當調則調,如果調高幅度太大,可以考慮適當照顧社會承受力;第二步,則是通過市場需求關係,採取相應的降價優惠措施。 就在8月3日,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發布《近期能源資源産品價格改革進展》的文章&&,“下一步將繼續堅決執行經國務院批准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同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適時調整並適度控製成品油價格。” “這次爭論的是制度問題,而不是價格。”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國家發改委這次應該是着重考慮了社會的承受力,就事情本身來説,不調高油價,是有利於普通消費者和企業的,這實際或許也是對於最近中石化發布的中報業績過於搶眼的一種反饋。 不過,如果此次國家發改委能夠正式對外發表,“因為考慮承受力,而不調高油價”這種説法,相信所有人都會領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