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素有“煤海”之譽,多年保持“中國煤炭第一省”地位,因受金融危機、資源整合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該省暫時向內蒙古自治區移交煤炭産量全國第一的“頭把交椅”。
産量年內可望超山西
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網站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該自治區煤炭産量達1.298億噸,同比增長接近三成(28.4%),原煤産量和增速首次超越山西,居全國第一。相比之下,中國産煤第一大省山西省同期原煤産量僅為1.08億噸,比內蒙古低2180噸。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任亞平介紹,自治區2007年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即突破6583億噸,超過山西,居全國第一。據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雖然一季度內蒙古的煤炭産量超過山西具有很大偶然性,但由於內蒙古煤炭儲量較山西更為豐富、煤炭開採成本較低,從長遠看,産量超過山西是必然的。內蒙古原來預測煤炭産量在2010年-2011年超過山西,從一季度態勢來看,年內可望超過山西。
煤炭精深加工之路
除煤炭産量全國領先外,在煤炭精深加工、走新型現代化能源之路方面,內蒙古同樣走在全國前列。 據任亞平介紹,內蒙古自治區的煤制油、煤液化等煤化工工藝居全球領先地位。2006年,國內首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間接煤制油項目——內蒙古伊泰煤制油産業裝置建成,這是我國完全利用自有核心技術實現煤制油産業的開始。該項目對煤基合成油産業化産生重要示範和推動作用,並成為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鄂爾多斯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産煤大市,年産原煤逾2億噸,佔內蒙古煤炭總産量一半左右。任亞平介紹,該市在保障煤炭産量的同時,還引進科學、環保的循環經濟模式。位於該市達拉特旗的億利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産業基地,由於採取了“煤炭-煤矸石-熱電-真空精鹽-氯乙烯-工業廢渣環保水泥”的一體化循環模式,從而真正實現“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利用最大化”。比如,水泥廠利用工業廢渣製成水泥,經過處理的廢水還可以循環利用,最終達到“零排放”。
未來的戰略能源基地
憑藉豐富的煤炭資源,內蒙古自治區集中了我國規模較大的幾家火電企業。確保煤炭、電力等重要能源正常供給的同時,如何實現節能減排的壓力十分艱巨。為了實現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位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華能伊敏煤電公司,通過煤、電閉合循環式生産方式,做到了“採煤不見煤,發電見不到煤灰,也聞不到煤煙”。煤炭産出後,直接從露天礦通過封閉式皮帶走廊送到電廠鍋爐燃燒,發電産生的灰渣落地之前,即由皮帶直接返排,回填露天礦坑,並恢復植被。現在游客到內蒙古去,産煤區的公路邊、城市邊“撒的都是煤”的情況已經看不到了。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顯示,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分別佔一次能源生産和消費總量的76%和69%,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仍將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這種國情背景下,煤炭儲量豐厚的內蒙古作為我國能源基地的地位日益鞏固。 事實上,除煤炭資源外,內蒙古自治區更是“未來中國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
內蒙古風能資源居全國之首,太陽能資源居全國第二位,在積極探索風電、太陽能、生物能源利用新技術,與國內大型能源電力企業聯手,打造綠色能源基地方面,該自治區同樣取得驕人成績。目前,內蒙古風電裝機總量達300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太陽能發電産業迅速成型;沙柳發電等生物質發電項目相繼投産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