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並購:抄底容易整合難
    2009-03-10        來源:國際金融報

資料圖片

  回顧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之旅,卻總是伴隨着政策壁壘、投資失敗的陰影。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對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進行了“會診”,為“走出去”出謀劃策。

海外投資磕磕絆絆

  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並購市場的交易值上漲36%,達到1670億美元。中國佔據了全球並購案的6.9%,較2007年增長一倍。另外,國內企業的海外並購值較2007年同期增長74%,達到了490億美元。
  但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的路上卻總是磕磕絆絆。從TCL吞下湯姆遜後的消化不良,到上汽收購雙龍後的尾大不掉;從中海油收購尤尼科的功敗垂成,到平安並購富通後的鉅額虧損。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金融學教授黃澤民指出,跨國並購與國內資産重組不同,其背後是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形勢和資産所在國複雜的政策、法律、文化環境,如果企業事先不做好充分準備、準確判斷,而是急功近利,帶着一種抄底的心態參與海外投資,不僅無法從海外並購中獲得利益,相反還有可能讓自己陷入陷阱中。

抄底容易整合難

  “一個企業在海外並購要成功,決不能是抱着一種抄底的心態,説現在便宜,不管什麼都去買,這樣風險是非常大的。”全國政協委員、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方方説。
  國際金融危機令許多海外知名企業的資産在短時間內迅速縮水,價格的吸引力讓很多資本充足、財務健康的中國企業心動。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提醒,海外並購,絕不僅是見低抄底的資本博弈。
  全國人大代表、三一重工總經理向文波特別提醒:“現在收購企業可能很便宜,機會也很好,但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把這個收購的企業整合好?如果金融危機持續兩年或者是三年,可能這個收購的企業拿在手裏就是鉅額的虧損,我們有沒有能力承擔這種鉅額的虧損?”

中國企業遭遇“衝動的懲罰”

  相對於緩慢的産品出口模式,海外並購見效快、影響大。而且,並購可以利用股權的杠桿效應,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方方説:“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全球很多經濟體資本市場的銀根趨緊,而中國的銀行資本充足率比較好,加上中國外匯很多,人民幣匯率堅挺,資本成本低,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中具有相對優勢,相應地,也容易造成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中較衝動。”
  然而衝動從來都不是理性的投資態度。回顧近幾年中國幾起大規模的海外並購,大多經歷了最初的聲勢浩大,中間的幾經坎坷後,最終黯然收場。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説,我們一些企業在進行海外並購時過多考慮的是價格因素,缺乏對自身管理能力的評估和對企業長遠戰略的規劃。“自己的事都還沒管好,怎麼去管別人的事?”
  “缺乏清晰的戰略思考,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即便佔有相對的優勢,中國企業也很難在海外投資中獲得成功。”方方説。

海外並購要有戰略定位

  對於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李稻葵認為:“簡單地收購製造業、收購工廠並非理智之舉。”要想真正在海外並購中獲得利益,應該把收購品牌、技術、渠道、資源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李稻葵指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佔有量很低的國家,並購海外的資源類企業目前已經到了物有所值的階段。
  方方建議希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第一要有非常清晰的戰略思考。其次要有人才儲備,要有很好的企業管理方面的準備,要有組織架構上的一些準備。第三,中國企業要善用各類專業機構。(據新華社報道)

  相關稿件
中國企業家與普華永道專家探尋企業並購良方 2009-03-03
業內人士:企業步入並購重組及聯合活躍期 2009-03-03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大踏步前進” 2009-03-02
深發展否定並購傳聞 2009-02-26
國有企業新一輪並購重組大潮來臨 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