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宏觀調控政策三大特點
    2008-11-13    作者: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趙承 劉錚 宋振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加深,黨中央、國務院近日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了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從公布中央決策,到各部門、各地區緊急行動,可以看出本輪宏觀調控政策的三大鮮明特點。

出手快、出拳重:凸顯速度與力度統一

    11月9日向社會公布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有關精神,包括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重大調整,以及約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按照慣例,像這樣重大的宏觀調控政策調整,都是在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公布。然而,形勢發展變化很快,中央關於保經濟增長的一攬子措施必須盡快公布實施。這種打破常規的做法意味深長。正如外界的評論,就是要“爭分奪秒,不貽誤時機”。
    最近三天,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密集召開會議,頻出配套政策,給人信心。
    10日上午,國務院緊急召集省區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人在北京開會,部署落實中央政策措施。溫家寶總理作重要講話。
    隨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安排今年新增1000億元中央政府投資工作,明確要求新增中央投資優先安排符合投向並可以迅速形成實物工作量的在建項目,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建設進度,並及時啟動符合條件的新開工項目。
    中國人民銀行就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明確的措施;財政部就增值稅轉型改革作出了明確的安排;交通運輸部明確了今後兩年交通固定資産投資規模1萬億元的建設重點……
    出手不但要快,出拳還要重。綜觀中央&&的十項措施,安排的工程涉及民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重建等方面,兩年多時間約需投資4萬億元。這是一個最直接、見效快的方案和手段。據鐵道部估算,僅明年計劃的6000億元鐵路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達1.5個百分點。
    如此集中、大規模,以政府投資作引導和示範,無疑是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一記重拳,體現了從根本上扭轉經濟增速過快下滑的信心和決心。

解近憂、謀長遠:體現快與好的統一

    “既解近憂又謀長遠,是這次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的一大特點。”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評論説。
    除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外,我國當前還存在著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産業結構亟待升級、低水平建設容易反彈等問題。如果只顧眼前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容易擴大已有問題,給今後發展埋下新的隱患。而這次&&的政策,選準了著力點,強調擴大投資與優化結構並重,把解決眼前問題和有利於長遠發展結合了起來。
    從十項擴大內需的措施看,除了民生工程外,政府投資的一個重點就是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都是為今後增長打基礎、為將來發展添後勁的長遠之舉。
    鐵路大建設既可以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開闢了進一步發展的通道。從産業投資看,優化結構的意圖更為明顯。對於急需發展的産業大力支持,除了基礎設施的投資外,還專門拿出資金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産業化、服務業發展以及産業技術進步,但對於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産業仍然要堅決控制、決不放鬆。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嚴格防止把中央新增的投資用於“兩高”行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即使沒有外需的巨大變化,中國經濟調整結構的要求也是越來越緊迫。歷史經驗證明,外部經濟形勢嚴峻,會對經濟調整産生“倒逼”作用,從而為新一輪增長打開空間。

保民生、促增長:彰顯共享與發展統一

    “過去我們常説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這次政策調整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人們以往觀念和思路,其實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促進經濟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
    從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到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和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從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到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民生工程被擺在十項擴大內需措施中的首要位置。
    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也曾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大量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投入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經濟穩定增長。而這輪積極財政政策投入既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又突出了民生工程,尤其是對不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群的幫扶更是一個明顯的特點。
    重大民生工程,首先以政府的投入彌補歷史欠賬、改善人民生活,還在於能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眼前靠投資,長遠靠消費。消費是增長的最終動力。
    目前,我國人均建築面積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近1000萬戶,佔城鎮家庭總戶數的5.5%。這次提出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可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也使他們在住房支出壓力減緩的同時,增加消費的投入。
    汶川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涉及到災區學校、醫院、公路、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和住房、商店等生活設施,投資約1萬億元。隨著冬季來臨,天氣漸漸變冷,加快恢復重建進度,特別是加快百姓住房等生活必需設施的恢復重建進度,既造福災區群眾,又有力促進經濟增長。
    目前老百姓的後顧之憂比較多,教育、醫療費用過高,社會保障標準偏低等等,都讓不少人不敢花錢,限制了經濟增長。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係研究所研究員陳步雷説,中央財政可以借此次調整機會,在全民社會保障領域大有作為。他估計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險每投入1億元,居民消費可增加10億元。

  相關稿件
用來擴大內需的四萬億元資金將從哪來? 2008-11-13
國務院緊鑼密鼓&&擴大內需的具體措施 2008-11-13
成品油降價也能拉動內需 2008-11-12
資本市場:新一輪內需調控的突破口 2008-11-12
十大措施擴內需對房價的影響 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