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傳統經濟模式應向何處轉型
    2008-09-17    作者:徐嘉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經濟在30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巨大發展,目前已步入每人平均GDP2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階段裏,中國面臨著一係列嚴峻挑戰,需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就新時期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受到的挑戰及向何處轉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接受了採訪。他認為,傳統模式在要素投入驅動和出口需求驅動兩個方面受到了挑戰,中國應通過勞動力、科技、服務及資訊四個途徑來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

勞動力的供應出現轉變

  問:從要素投入驅動來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哪些挑戰?
  吳敬璉: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曾有效地支援了中國經濟的超高速增長。但近年來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從要素投入驅動看,出現了這樣一些挑戰,而且越來越嚴重。第一,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投入,造成了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破壞。第二,由于資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發了投資和消費的失衡。第三,超高速的增長是靠大量的勞動投入實現的。在早期階段,大量廉價、低成本的勞動力投入沒有遇到太大的問題,但在近年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就是勞動力開始出現短缺。一部分農村的勞動力因為體力、家務負擔或文化和技術水準等原因,不能也不可能轉移出來。所以對于城市非農産業來説,勞動力的供應確實出現了一個轉變,過去的無限供應情況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已經不能繼續用過去的增長模式來支撐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了。

出口導向政策急需調整

  問:出口需求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遇到了哪些問題?
  吳敬璉:從出口需求驅動經濟的高速增長這個角度看,問題發生得比較晚一點。大約在本世紀初期,中國也出現了東亞採取出口導向政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在20年前出現過的類似問題,這就是出口企業和出口産業的技術水準低。我們的出口企業主要從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因為出口數量擴張造成了和貿易對象國的摩擦加劇,貿易條件惡化。同時,外匯存比大量增加,本國貨幣的升值壓力出現。要改變這種狀況,亟待像當年的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一樣,調整出口導向政策。但在沒有得到及時調整的情況下,中央銀行為了抑制本幣升值,負擔非常重,這也使得貨幣政策實施的空間變窄。因為大量收購外幣,造成了貨幣超發和流動性泛濫,引發了資産泡沫的形成和通貨膨脹。正因為此,中國迫切需要促使經濟發展模式從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驅動向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驅動轉變。

四大途徑促進轉型

  問:如何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吳敬璉:一是農村的勞動力向城市的非農産業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還沒有實現,要實現這個轉移就要實現工業化,需要在農村和城市做一係列的工作。如在農村普及9年甚至更高的義務教育,在城市裏改善農民工的生活條件,保障農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社會等。這非常重要。
  二是推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技術的特點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而現代技術的特點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所以技術革新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提高了。這方面,我國採取了一係列措施,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比如我們現在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技術人員數量是世界第一的,研發的投資去年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第三,現代服務業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就超過了制造業,成為社會第一位的産業部門。中國因為過去的蘇聯式傳統,著重于物質生産部門的發展,而服務業的發展水準還比較落後。現在全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只有40%左右。即使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其服務業比重也大大落後于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城市。服務業發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服務業向制造業和第一産業的滲透,這被稱為“先進制造業”,即和服務業一體化的制造業。另外一個方面則是服務業的獨立發展,服務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獨立出來發展成為一個行業。而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四,從20世紀50年代發達國家興起的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增長模式轉型來看,中國的資訊産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有很大的發展。但中國資訊産業的硬體佔了70%左右的比重,跟一些發達國家正好相反。我們的軟件和服務發展得還不夠。這樣,資訊産業的帶動作用就表現得不夠,很多好的技術得不到運用,也不能夠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相關稿件
吳敬璉:股市出現問題政府救市應該的 2008-07-25
吳敬璉:貨幣緊縮政策不能讓中小企業"吃藥" 2008-07-25
吳敬璉:轉型也要靠政治改革 2008-07-11
吳敬璉:為廣東經濟轉型開出四"藥方" 2008-06-27
吳敬璉: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200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