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開“藥方”療治世界經濟兩大危機
    2008-07-03    作者:朱周良    來源:上海證券報

  針對高油價和高糧價這兩大全球經濟當前面對的“共同敵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週首次發布全面評估報告。報告認為,中低等收入發展中國家因為油價和糧價飆升而受到的衝擊最大,特別是體現在國際收支方面。

  IMF建議各國讓國際價格充分傳導至國內市場,最終通過市場自身調整來推動價格回落至正常水平。不過,由此可能導致的對低收入群體的衝擊也需要得到妥善解決。

商品“衝擊波”30年來罕見

  “全球經濟正經歷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最廣泛、最猛烈的大宗商品上漲行情。”這份題為“食品和燃油價格:最新動態、宏觀經濟衝擊以及政策應對”的報告這樣&&。“近期的糧價和油價大幅上漲,已經對全球低收入群體帶來了巨大衝擊,並可能對許多中低等收入國家的經濟穩定構成風險。”在這份58頁的報告中,IMF將當前的糧食和石油價格上漲描述為“衝擊波”(shocks),足見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在上述報告發布的記者招待會上,IMF總裁卡恩警告稱,由於糧食和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的雙重衝擊,一些國家正處於“危險關頭”。
  他&&,如果農産品價格繼續上漲,那麼即使石油價格保持穩定,一些政府也將無法做到在繼續讓國民吃飽的同時保持經濟穩定。
  報告認為,高糧價和油價已經推動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的通脹水平大幅上升。2007年,全球食品價格通脹幾乎增長了一倍。發展中國家的食品通脹率高達1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食品通脹則相對較低,不到3%。國際糧食和石油價格基本以美元計算,儘管許多國家本幣在2007年和今年上半年對美元的名義匯率持續升值,但IMF指出,這仍不足以明顯緩解通脹壓力的上升。

國際收支面臨壓力

  在評估大宗商品危機的影響時,IMF警告稱,如果價格長久處於或高於當前水平,將對許多國家的國際收支構成重大壓力。報告指出:高糧價和高油價對世界經濟帶來了顯著影響,包括對於增長和通脹的負面效應以及導致貿易活動出現較大波動,特別是體現在國際收支方面。
  有分析認為,IMF對國際收支的關切是一個轉變。以往其關注焦點都是放在通脹和財政收支上,這些被認為是比較好應對的問題。自1997年以來,從未出現過多個國家陷入國際收支危機的情形。卡恩&&,為繼續滿足國內糧食需要,一些國家面臨必須耗盡外匯儲備的壓力。
  直到目前,糧食和燃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並未導致出口收入相對於進口支出出現巨大缺口。但IMF的最新報告警告説:“最近的價格上漲正對國際收支平衡産生更大的影響。”
  IMF發現,自年初開始,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上升壓力就比預期要大,這些國家的收支狀況也在惡化。根據報告,在去年1月到今年4月16個月間,全球33個最窮的食品凈進口國的國際收支餘額因為油價和糧價上漲而下降了23億美元,佔到2007年GDP的0.5%左右。同期,全球59個最窮的石油凈進口國的國際收支餘額則因此下降了358億美元,佔GDP的2.2%。
  對於中國,報告預計,受到高油價和高糧價衝擊,到2009年,中國的經常賬順差佔GDP的比重將由10%降至9.4%。

應確保價格充分傳導至國內

  提到對策,IMF的報告指出,高糧價和油價對於通脹的第一輪推動效應“總體上應該被容忍”,以便“相對物價可以在非貿易商品價格不必大幅下跌的情況下作出調整”。不過,與此同時,“貨幣政策也應該足夠緊縮,以防止高糧價和高油價對通脹的第一輪效應擴散到其他商品和服務”。IMF認為,這一點對於那些通脹水平已經很高的國家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報告指出,考慮當前的糧價和油價衝擊波可能持續相當長時間,對凈進口國而言,實際匯率貶值可能是必要的選擇之一。
  在貿易政策方面,報告指出,全球糧食市場需要繼續保持開放,對糧食出口徵稅和設置其他障礙的限制出口政策應該取消,以確保生産商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關稅的減免應該也能幫助減少貿易扭曲和緩解價格進一步上漲。
  IMF還&&,為了提高效率和維持穩健的財政政策,避免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負面傳導效應,各國應該採取措施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至最終消費者和生産商。“國際商品價格向國內市場的充分傳導,有助於發出正確的價格信號,從而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另外,這也有助於避免公眾財政負擔過重和出現較大波動,幫助減緩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
  不過,IMF也指出,完全放開價格可能導致家庭可支配收入出現大幅下降,特別是對低收入群體,這一問題需要通過合適的舉措來加以應對。

  相關稿件
IMF將調查全球油價上漲背後存在的投機行為 2008-06-17
IMF認為通脹是拉美經濟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2008-05-30
IMF報告:海灣石油出口國財富滲向周邊地區 2008-05-14
IMF:歐洲央行半年內須降息 2008-04-23
IMF和世界銀行:會診世界經濟 呼籲全球合作 200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