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爭到年底,新提交可供開發的大中型礦産地10處,提交5億噸煤、1億噸鐵礦石、100萬噸銅、250萬噸鉛鋅、100噸金的資源量。”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宋建國日前&&。 今年以來,隨着一系列開發青海資源的政策頒佈、開發大幕拉開,資源豐富而經濟落後的青海省有望改變“守着金山反受窮”的尷尬處境。 對已進入礦産資源大量、高速消費期的中國而言,資源供應的安全問題至關重要。隨着找礦力度加大,礦産開發全面展開,青海有望成為我國新的綜合性礦産資源供應地,也將有助於保障我國的資源供應安全。
守着金山反受窮 資源大省只差開發
“青海是一個資源大省,又是一個經濟小省。”宋建國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經濟落後的原因,就是沒有發現一批大礦、好礦,礦産開發的力度也不夠”。 “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資源富省、經濟窮省”一直以來是人們對青海的認識。在資源方面,青海堪稱“類多量大”。青海現已發現礦産120余種,探明儲量的有110種,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儲量居全國首位,其中許多礦産需求巨大。素有“聚寶盆”美稱的柴達木盆地,擁有豐富的鹽湖、油氣、有色金屬、煤炭及其他非金屬礦産資源。 “礦産資源的勘查開發和科學利用,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有着重要影響。”宋建國&&,在青海省的四大支柱産業中,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三大産業都是以礦産資源為依託,礦業産值佔全省工業總産值的一半以上。 然而,如宋建國所言,守着如此的資源寶庫,青海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卻難以令人滿意。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青海省GDP(國內生産總值)為1081.27億元,較上年增長10.1%,雖然這是青海省GDP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但這一數字在全國各省“成績單”中列倒數第二,僅高於西藏,相當於新疆的1/4,遠低於同為資源大省的山西。
政策利好頻出 青海資源大開發在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政策利好頻出,青海“守着金山反受窮”的狀況開始發生變化,資源大開發將有力提速青海經濟。 今年3月,由國家發改委和青海省政府編制的《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得到國務院批復。除了循環經濟外,《規劃》中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礦産和能源經濟。 “該地區礦産資源十分豐富,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承擔着支撐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保護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設的重任。”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這樣評價當地的資源狀況。 《規劃》&&後,青海省資源開發方向進一步明確。今年4月,青海省下發《關於創新地勘工作體制機制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一《意見》也被認為是青海礦産資源開發的里程碑式文件。 專家指出,當前地質找礦不缺錢、不缺人,缺的是好的地質找礦機制以及協調各方找礦力量、統籌各方資金投入的平台。 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青海找礦工作提速,全省已落實257個地勘項目,資金9.24億元,同比增加2.9億元。宋建國對這一變化感到興奮,“預計全年地勘資金投入將超過11億元,相比過去平均每年2.3億元的投入,差不多增了4倍,是個大突破”。 同時,青海省的基礎設施條件在西部地區也具有明顯優勢,青藏鐵路等交通幹線以及規劃中的多條公路,將為資源大開發提供有力保障。
青海開發全面提速 我國資源供應獲重要保障
在給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的同時,青海省的資源開發,對保障我國的資源供應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 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需要更多的礦産資源做保障。近年來,我國礦産資源消耗大增,尤其是一些重要礦産資源短缺,已成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此外,礦産資源價格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將直接影響我國礦産資源的供給安全。 相關專家指出,在東部地區開發已經全面鋪開、資源供應短期內難以大幅增加的情況下,西部地區便成為巨大的資源“蓄水池”。西部礦産資源豐富,儲量新增餘地很大,在找礦機制日趨完善的情況下,重要礦産地的發現也只是時間問題。 “青海省具有巨大潛力,只是目前開發規模太小。”國土部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隨着西部10年來的大開發,交通等基礎設施正在完善,在政策的支持下,青海將迎來高速發展”。而礦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無疑將使青海成為我國礦産資源供應新的增長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