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雙贏的溝通》-溝通兵法第一條 認清目標與底線
    2010-06-18        來源:經濟參考網

    一、認清自己的目標

    有個妻子要過生日了,她希望丈夫不要再送花、香水、巧克力或只是請吃頓飯。
    她希望得到一個鑽戒。
    “今年我過生日,你送我一顆鑽戒好不好?”她對丈夫説。
    “什麼?”
    “我不要那些花啊、香水啊、巧克力的。沒意思嘛,一下就用完了、吃完了,不如鑽戒,可以做個紀念。”
    “鑽戒,什麼時候都可以買。送你花、請你吃飯,多有情調!”
    “可是我要鑽戒,人家都有鑽戒,我就沒有,就我賤,沒人愛……”
    結果,兩個人因為生日禮物,居然吵起來了,吵得甚至要離婚。
    更妙的是,大吵完,兩個人都糊塗了,彼此問:
    “我們是為什麼吵架啊?”
    “我忘了!”太太説。
    “我也忘了。”丈夫搔搔頭,笑了起來:
    “啊!對了!是為了你要個鑽戒。”
    ⊙
    再説個相似的故事:
    有個太太,想要只鑽戒當生日禮物。但是她沒直説,卻講:“親愛的,今年不要送我生日禮物了,好不好?”
    “為什麼?”丈夫詫異地問:“我當然要送。”
    “明年也不要送。”
    丈夫眼睛睜得更大了。
    “把錢存起來,存多一點,存到後年。”太太不好意思地小聲説:“我希望你給我買一顆小鑽戒……”
    “噢!”丈夫説。
    結果,你們猜怎麼樣?
    生日那天,她還是得到了禮物——
    得到了一個鑽戒。
    ⊙
    當我們比較前面這兩個溝通技巧的時候,可以知道第一例中的妻子太不會説話,她一開始就否定了以前的生日禮,傷了丈夫的心。
    接着她又用別人丈夫送鑽戒的事,傷了丈夫的自尊。
    最後,她居然否定了夫妻的感情。
    何況,這樣硬討的禮物,就算拿到,又有什麼意思?她丈夫的感覺也不好啊!
    ⊙
    至於第二例,那太太就聰明多了。她雖然要鑽戒,卻反着來,先説不要禮物,最後才把目標説出。
    因為她説後年才盼有個鑽戒,丈夫提前,今年就給她一份驚喜,無論太太或丈夫,感覺都好極了,不是“雙贏的溝通嗎”?
    尤其嚴重的是,第一例當中想要溝通的人,居然到後來把溝通的目標都忘了。
    ⊙
    溝通就像爬山。你先要設定目標,然後向着目標走。有人走大道,有人爬小路,無論你從哪條路上去,都不能忘了方向、忘了目標。
    許多人溝通,都犯了“才溝通,就忘了溝通目標”的毛病。如同我們常常吵完架,卻忘了當初為什麼開始吵。

    二、認清對方的目標

    “我想要輛車。”十七歲的兒子對老爸説。
    “什麼?你想開車?你有駕照了嗎?”
    “有了!學校帶我們去考的。”兒子得意地掏出來。
    老爸看了看,扔回去:
    “開車幹什麼?你媽不是天天送你嗎?”
    “我自己開,媽媽就不必送了。我還可以幫她去買東西,我也可以接送她。”
    “那你就開她的車好了。”
    “我不要,那是女人開的車。”
    “你要男人開的車,我的車夠大、夠男人了吧!讓你開。改天我再買一輛。”
    “我也不要,我要自己去買。”
    老爸跳了起來:“買輛新車?剛開車就要新車?”
    “我去買輛二手車。”兒子説。
    老爸更火了:“既然買舊車,為什麼不開我的車?”
    “我就是要自己去買輛車……”
    結果,父子居然吵了起來。
    ⊙
    看了以上這個例子,你知道他們父子為什麼溝通失敗嗎?
    因為兒子沒説出自己的目標,老爸沒搞清楚“他兒子想要的是怎樣的一輛車”。
    想想!一個十七歲的男孩子,他會想要一部方頭方屁股的車嗎?你給他全新的,他也不願意開,寧願開輛二手的“拉風跑車”啊!
    作父親的以為兒子要車是為了方便。
    兒子要車是為了年輕人耍酷、愛現。
    目標沒弄清楚,溝通就有了問題。

    三、認清自己的底線

    當我在印尼巴裏島的時候,有一次逛攤子,看上了一個木雕。
    “多少錢?”我問。
    “兩萬盧比。”
    “八千!”我説。
    “天哪!”小販用手拍着前額,作出一副要暈倒的樣子,然後看著我,説:“一萬五。”
    “八千。”我沒有表情。
    “天哪!”他在原地打了一個轉,又轉向旁邊的攤子,對着那攤子舉起手裏的木雕,喊:“他出八千!天哪!”又對着我:“最低了,我賣你一萬三,結個緣,明天你帶朋友來,好不好?”
    我笑着聳聳肩,轉身走了,因為我口袋裏只有九千,就算我出到九千,距離一萬三,還是差太遠。
    我才走出去四五步,他在後面大聲喊:
    “一萬二、一萬二啦!”
    我繼續走,走到別的攤子上看東西,他還在招手:
    “你來!你來!我們是朋友,對不對?我算你一萬,半買半送!”
    我繼續走,走出了那攤販聚集的地方。
    突然一個小孩跑來,拉着我,我好奇地跟他走,原來是那攤販派來的,把我拉回那家店。
    “好啦!好啦!我要休息了,就八千啦!”
    ⊙
    現在,每次我看到桌子上擺的這個木雕,就想起那個小販。我常想,我為什麼能那麼便宜地買到?
    因為我堅持了自己的底線。
    我也想,他為什麼會賣?
    想到這個,我又不是多麼得意了,因為八千盧比,一定也在他的底線之上,搞不好七千他也賣了。
    雙向的溝通,有時候就像討價還價。你不可能讓他全部得逞,他也不可能對你完全讓步。兩方面一定先在心裏有個最低的底線,再在這個底線上溝通。也只有這樣經過反復磋商,雙方都有“讓步”,也都有“斬獲”的情況下,才能叫做“雙贏的溝通”。

    四、認清對方的底線

    有一天,大概就在今年7月,我在紐約的電視上看到台灣的電視座談,談的是“怎麼處理公娼”。
    有人主張把公娼制度完全廢除,有入主張繼續存在,使人們有個處理性慾的管道,有人主張逐漸讓公娼轉業。
    我記得其中幾句話。
    有一個人説:
    “娼妓禁不了,因為你如果問公娼,禁了之後,她要做什麼,她八成告訴你,她要轉業私娼。”
    另一人説:
    “最重要的是不容易輔導轉業。她們一個月平均賺二十萬台幣。她們會説,你是不是給我介紹個二十萬的工作?如果可以,我就轉業。”
    記得連主持人都笑説,他從事電視工作,一個月都沒二十萬的收入。好像娼妓真難禁絕的樣子。
    ⊙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在與這些公娼溝通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不是誰對誰錯,或合法違法,而是那二十萬元的收入。
    每個談判,對方都有他堅持的底線。當你要攤販離開他幾十年擺攤子的地方時,他會要你安排其他作生意的地方。
    當你要拆違建的時候,得先為他安排搬離之後的去處。
    當你不能安排好轉業或下一個去處的時候,無論你有多好的溝通技巧,都難成功。
    所以,“溝通”往往在要求對方解決你的問題之前,先得為對方考慮,了解他的“底線”、他的問題,並且為他解決問題。

  相關稿件
《懸崖邊的貴族》的斷想讀書留香 2010-05-18
得書在緣,讀書在悟,藏書在心 2010-02-26
於丹:讀書像"老牛吃草" 2009-12-22
網絡時代必讀書 2009-10-09
噹噹網第三屆中國網民讀書節舉行 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