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為什麼不寫書!
企業家的立德、立功、立言
    2010-06-11    作者:楊文軒    來源:經濟參考網
    編輯托我寫書評。書名為《將才:讓年輕人少奮鬥5年》,作者係聯強國際的總裁杜書伍。
    對於聯強國際以及杜書伍,我全然不知。
    “聯強國際相當於中國的聯想,杜書伍相當於柳傳志。”編輯的解釋直觀形象,至少讓我了解這家公司的地位和這位企業家的影響力了。
    念頭一閃:“為什麼柳傳志不寫書?”人的自然聯想,雖與書的內容牽扯較遠,但仔細一想,依然不失為一個好話題——更具有公共性,更容易為媒體傳播和大眾關注。
    用這個標題做文章,無法回避“炒作”的嫌疑。一個台灣企業家,給年輕人寫的一本職場勵志書,儘管作者在業界有如此影響力,儘管這本書在台灣一上市就上榜,但對於大陸讀者和媒體,卻非熱點話題和熱門題材。搭名人便車是最好的炒作方式。所以,我首先承認這就是一次炒作。我是一個書托!
    所以,柳傳志很無辜,他是被我綁架了!
    但是,從話題本身而言,他又並不無辜。作為公眾人物,作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成為公共話題,成為大家批評質疑的對象,是成功者的代價。他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胸襟來承載。
    讀過許知遠給吳曉波《激蕩三十年》的一篇評論,他説:“1978—2008年的商業變革,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精彩。到目前為止,它仍是一個由市場的龐大,和人民的饑渴帶來的繁榮,它還沒準備向全球商業史提供什麼與眾不同的新東西,比如技術上的創新,行業上的標準,或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這一觀察分析是獨到的。但是我也擔心,也許他忽略了什麼?由人口紅利帶來的商業繁榮背後也許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努力,只是我們企業家不願意言説,或者不善於表達。
    譬如聯想,這家成立於1984年的公司,幾乎可以被稱為中國現代商業史的活化石,即便沒有普世的理論,也有自身獨特的經驗。從《聯想為什麼》到《聯想風雲》,關於聯想的書眾多,關於柳傳志的書亦不少,中國著名企業和優秀企業家幾乎都“被傳記”過了,但由其創始人或領袖親自書寫,甚至挂名卻很少。大多數是道聽途説的編撰之作,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之作缺失。所以才有許知遠和吳曉波等人“中國企業家對世界缺乏貢獻”之説。
    不能期望企業家都成為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也不能期望柳傳志變成德魯克。但是,企業家們對此並非無所作為的。
    譬如,最近媒體關注的富士康“十連跳”,讓人們對年輕人一代更加憂慮。這個時代將人的慾望鼓得滿滿的,卻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間去容納,有效的方法去實現,導致每個人都變得焦慮,變得無所適從,甚至選擇極端的方式。
    先是家庭教育的失敗,然後是大學教育失敗了,責任都轉移到了社會。在這個以“商業”為標籤的時代,企業成為最後的堡壘,成為“大家庭”,成為“社會大學”。企業家變成了家長,變成了校長和教授。其思考、言論和行為,都對社會産生巨大的影響。
    對年輕一代人的教育,是這個時代對企業家的需要,也是企業家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為地震捐款一樣,為這個動蕩的世界捐獻自己的思想,具有更非凡的意義。杜書伍先生在《將才》一書中序言中表達了這種觀點:“良善的觀念加速擴散於整個社會,形成向上提升的無形力量。我認為以這個形式回饋社會,遠比金錢或物質的贈予還來得有意義及有貢獻。”
    讓我們看看市面充斥的都是什麼樣的思想,要麼是類似《一個着發財日記》等槍手閉門造車之作,自己還沒有發財,就寫書教人發財,其成功就是寫作的成功;或者是一些偶然把握機遇職業經理人所謂《成功可以複製》,不過自我炫耀作秀之作,灌輸的不過是“因為成功,所以成功。”
    相反那些有思想、有人生閱歷的優秀企業家始終保持沉默。所以才有我所謂“柳傳志為什麼不寫書!”的質疑。
    忙是推脫最好的藉口。
    對於企業家而言,寫作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文章寫出來是與人分享,寫作過程本身則是自我分享。許多企業家口才很好,演講起來口若懸河,但一動起筆來,就發現自己缺乏結構能力,缺乏邏輯性。對於大企業家而言,思考本身就是工作。
    “不會寫”也是慣常的藉口。
    中國有文字崇拜的心理,將書看得太神聖,將寫書想得太沉重。不是所有的書都是鴻篇大論的。《將才》一書的內容就是針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容易産生的迷惑,以及如何減少部門摩擦的小觀念,皆為經營企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題目都很小,貼近職場。《文心雕龍?章句》有句雲,“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長期的積累,最終匯集成書,並非艱難之士。關鍵在於我們企業家是否願做有心人。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説,是做人的三大境界。也許我們不應該對企業家有太多苛求,但是,我還是堅持柳傳志先生應該寫書!他立德、立功,有所成就,如果能“立言”,就功德圓滿了。
    希望這篇文章能被柳傳志看到。如果他能因此寫一本書,並且委託我來出版,那真是意外之喜。
  相關稿件
《懸崖邊的貴族》的斷想讀書留香 2010-05-18
得書在緣,讀書在悟,藏書在心 2010-02-26
於丹:讀書像"老牛吃草" 2009-12-22
網絡時代必讀書 2009-10-09
噹噹網第三屆中國網民讀書節舉行 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