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下午茶文字實錄-走進高爾夫(下)
    2010-04-07        來源:央視網

    沈竹:財經下午茶,天天有好茶。各位下午好,今天下午茶的內容沈竹接着給您帶來的是高爾夫這項運動,我們兩位茶友還是趙一先趙老師,還有劉健麗劉女士,兩位好,趙老師,從85年開始打球啊,打到現在20多年了,但是他自己覺得啊,自己還是一個初學者,就是在中國的發展水平跟國外比起來啊,自己總覺得很慚愧,是這種心理嗎?趙老師。

    高爾夫(GOLF)一詞的由來:綠色(GREEN)氧氣(OXYGEN) 陽光(LIGHT) 步履(FOOT)的第一個字母縮寫而組成,體現了陽光、綠色,散步交友,是一種綠色的有氧運動。

    趙貽賢:是的,我是從85年開始接觸高爾夫球這項運動。
    沈竹:一樣的,您説吧,沒事,反正我們理解。
    趙貽賢:是,當時主要是因為工作需要,我學習高爾夫球運動,主要學習競賽方面。
    沈竹:您覺得跟國外比起來,我們國家二十多年歷史太短。
    趙貽賢:當時呢,只有我們中山一家球場。
    趙貽賢:我自己給自己起的網名叫初學者,因為高爾夫球的歷史特別長。早在15世紀初,在蘇格蘭就有了高爾夫球運動的雛形了,今天也有了五六百年。
    劉健麗:五六百年的歷史了。
    趙貽賢:而咱們國家呢,84年有了第一個球場,85年中高協才成立,屈指算來也就是25年的歷史。
    沈竹:那時候好像是從,有一種説法是歐洲蘇格蘭傳過來,説牧羊人木桿打石頭。
    趙貽賢:對,擺石子,用樹枝擺石子進入兔子洞。
    沈竹:其實古老的游戲發展出來的,高爾夫是怎麼形成的?現在解釋可能是G是Green,綠色,O是Oxygen,是氧氣。
    劉健麗:對,氧氣。
    沈竹:L是陽光 Light。
    劉健麗:Light。
    沈竹:F是。
    劉健麗:Friendship。
    沈竹:哦,就是人和人之間這種禮儀。
    沈竹:很文明。
    劉健麗:是,所以高爾夫它就體現了陽光、綠色,散步和交友等等,就體現了這種觀念。
    沈竹:所以它是一輩子可以玩的運動。
    劉健麗:沒錯,它是人們嚮往的一種環境或者説一個人文環境。
    沈竹: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兩位帶來一些球,這一個球大概是。
    劉健麗:幾塊錢到幾十塊錢不等。
    沈竹:幾塊錢到幾十塊錢,那這個球的發展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從蘇格蘭那時候,應該是今天您帶來最早的,石頭。
    趙貽賢:這石子也太規範了,其實呢,是跟牧羊人撿塊石子就當球打了,然後他把石子打到兔子洞裏頭,打一個洞,他當時打球的時候呢,喝一種,因為天氣寒冷,您也去了英國,那氣侯很潮濕,為了防止潮濕,他喝那個威士忌,喝酒,那個酒呢,每次倒一瓶蓋一盎司一喝,喝完了就打,把球打進洞裏又喝一盎司,拿瓶蓋當酒杯。
    沈竹:這酒是必須得喝呢?
    趙貽賢:不是,就是閒這沒事。
    劉健麗:一種休閒方式,太冷了。
    沈竹:太冷了。
    趙貽賢:久而久之,一喝這一瓶酒,十八瓶蓋,於是後來就。
    沈竹:十八個洞。
    趙貽賢:十八個洞。
    劉健麗:這是標準的。
    沈竹:這個傳説挺有意思,然後當時是,趙教授剛才説我去過那邊,去看蘇格蘭當時高爾夫博物館,我真的覺得那是一個沉澱的歷史,幾百年的會員制都是家族的太爺爺,太爺爺的爺爺留下來的VIP的符號,一代代就傳下去了。
    趙貽賢:這個球的模型就是從蘇格蘭,從英國買回來的。
    沈竹:高爾夫博物館帶回來的。
    趙貽賢:博物館帶回來的。
    沈竹:我們剛才健麗給我們講了第一個球,這第二個球。
    劉健麗:這是在1790年,是橡膠的,橡膠裏頭是塑料的,皮子的,裏頭是羽毛,然後剛開始還有縫製的這種線路。
    沈竹:這拿不下來,我們就在這看吧,橡膠的,然後這時候皮料,這個呢?
    劉健麗:這個是石頭的。
    趙貽賢:這個不是石頭的。
    劉健麗:這是橡膠的了,橡膠的説錯了,看著像石頭,橡膠的。
    趙貽賢:它單層,單層,當時你看。
    劉健麗:1860年。
    沈竹:那時候開始有橡膠了是吧。
    趙貽賢:對對。
    沈竹:那這個呢。
    劉健麗:也是橡膠的,進化一點點,是在1890年,這個是1905年,這個是現在的。
    沈竹:材質上面有一個發展,從石頭到橡膠到今天的塑料,這個好像跟工業裏面的發展有異曲同工。
    趙貽賢:確實現在,現在高爾夫球運動它就是跟工業的發展,跟經濟的發展有着不可分啊的關係。

    國外高爾夫運動是非常普及的大眾運動,中國的歷史比較短,但發展也比較快。

    沈竹:國外的消費狀況怎麼樣,如果是四五百年的歷史的話,它們的消費程度,或者説是大家的喜愛程度,您了解到的情況,是不是。
    趙貽賢:我有一個數據吧,人們形容呢,在美國三個人裏邊就有一個人打過高爾夫球。
    沈竹:您這概率很大了。
    趙貽賢:而中國呢,這是不完全統計了,從1000人裏邊有三個人打過高爾夫球,形成這樣一個比例。
    沈竹:我覺得1000個人裏有三個已經讓我驚訝了,我覺得沒那麼多。
    劉健麗:要説他國外打球的價格呢,其實國外還是因為發展歷史很長了,所以它演變成了球場可能跟私人俱樂部,半私人俱樂部、比方市政俱樂部軍人俱樂部,以及還有這種公眾球場,它是分為很多階層。
    沈竹:公共球場。
    劉健麗:公共球場。
    沈竹:那挺好,也就免費向市民開放。
    劉健麗:對,市政付的錢,然後為老百姓來提供服務的,像這種價格算起來的話,從十美金到幾百美金不等,所以很便宜,這是在美國,像在英國的話呢,可能二十到八十英鎊左右吧,如果説在馬來西亞的話,也就是從200,馬來西亞和泰國也是相對比較便宜的,可能從一兩百一直到幾百,一千左右是這種。
    沈竹:説明這項運動在國際上的普及率還是挺高的。
    劉健麗:沒錯。
    沈竹:每個國家都有。
    劉健麗:他就把它當成一種很放鬆的這麼一個休閒,一個健康的體育運動,所以就不像我們中國現在因為發展還是比較短,底子還比較薄,所以我們發展空間也是很大的。
    沈竹:他等於説説,而且不僅是一種運動,我看好多有時候上飛機的時候,就一個人拎這球包就去外地打球了,他就變成了一種休閒方式了。
    劉健麗:高爾夫愛好者。
    趙貽賢:春節這幾天假期,我好多朋友都去到海南,有的到深圳,休息三天四天,在那打四五場球就回來了。
    沈竹:又運動了。
    劉健麗:又休閒,又旅游了,還有放鬆了。
    沈竹:如果有幾個好朋友的話又交際了。
    劉健麗:沒錯。
    沈竹:那是挺讓人覺得這個運動比較完美,但是呢?就是説到了價格很貴,然後很多人很少參與,然後球場的數量,剛才趙老師給我們説了一個數字,我們覺得也是比較少,美國兩萬個球場,國內現在只有一百多個是吧。
    趙貽賢:這個統計的。
    劉健麗:不止。
    趙貽賢:我的統計,我的了解啊,國內現在已經建成的球場在500家左右。
    劉健麗:包括大的小的。
    趙貽賢:我指的還是完整球場,我對球場的概念呢,什麼叫一個球場呢?一個18洞就叫一個球場。
    沈竹:就是9個洞,5個洞,4個洞都不算啊。
    趙貽賢:對,一個18洞叫一個正規球場。
    沈竹:全國500個球場差不多。
    趙貽賢:另外還有很多球場的建造有490多個。
    沈竹:什麼意思。
    趙貽賢:在建造中。
    沈竹:那説明發展的速度還挺快了。
    趙貽賢:也就是發展很快,剛才説起這個問題了,在八九十年代,90年咱們國家搞亞運會,亞運會的時候,當時北京才有三個球場。第一個球場,一個是北京國際,另外一個就是朝陽廣濟堂就三個球場,全國當時只有十個球場。
    趙貽賢:發展很快。
    劉健麗:説經濟的發展,然後發展起來的。
    沈竹:但是有一種説法,最近有的紛爭也比較多,説是國內的國情發展到這一階段,我們不能像美國比,也不能跟歐洲比,就我們的土地資源可利用的比較少,所以高爾夫球場的建設可能大家覺得比較佔用土地呀,或者説什麼。
    劉健麗:其實這也是從理解上有一個誤差了,其實就是高爾夫球場呢,可能有部分球場可能多多少少佔一點耕地,但是都是挺少的,像大家都是利用什麼呢?河灘地或者荒地什麼荒山,這種沙灘地,就是什麼鹽鹼地,甚至還有什麼垃圾場,其實好多都是在這裡建起來的,如果按正常的説呢,他應該是説高爾夫是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資源,應該是這麼理解,所以大家不能是誤傳的我們太佔用土地了,本來地就少啊,其實現在高爾夫球場都是這些廢地吧。
    沈竹: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放心了。
    劉健麗:是。
    沈竹:在綠色的環境裏面又增加了綠地面積,又把這些垃圾的用地河灘的這些用地給利用起來,發揮起來了,那這樣的話就一舉兩得了,我們説當時有一種説法,説是當時美國的高爾夫球場産業也是像我們現在一樣,覺得它是一個又高高在上又是富人階層玩的游戲,但是當時老虎舞姿誕生了,一下子他是一個平民出生的孩子讓大家覺得很親近,那這樣窮人家的孩子也能玩得起高爾夫球,而且打得那麼好,所以一下子美國的高爾夫運動就蓬勃發展起來了,有什麼好玩的故事,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明星能夠帶動我們整個産業的發展,我們稍適休息回來接着聊。

    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需要名人效應,同時也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要從兒童抓起。

    沈竹:《財經下午茶》歡迎回來,應該説老虎舞姿提起高爾夫來,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人啊,雖然最近有人傳言很多,但是他確實讓我們,起碼讓美國人能覺得高爾夫運動不再是一個貴族運動或者富人運動,它的平民形象對整個老百姓對加入這個隊伍是有很大幫助的,可以這麼理解嗎?
    趙貽賢:是,不少人都拿它作為偶像。
    沈竹:是。
    趙貽賢:最近不是聽説他要復出了嘛,説是4月份在美國名人賽。
    沈竹:家境也不好,應該也是一個底層生活的一個窮孩子。
    趙貽賢:是是。
    沈竹:那美國當時高爾夫産業,是不是有這種利用它,讓整個産業能夠吸引大家的這種想法。
    趙貽賢:在美國那高爾夫球,我有不少學生都在美國學習,學高爾夫球,同時想學,他那個管理體制呢,我覺得很值得他們學習。
     趙貽賢:他上了高中以後,打高爾夫球比賽,打比賽就有積分,你積分高了你就上大學就可以上大學。
    沈竹:就跟我們的體育好加分似的。
    趙貽賢:是有加分,最近有消息,這不是高爾夫球回歸奧運會嘛,一個是中高體育局開始重視了,另外一個呢?有幾個省市開始組建高爾夫球隊了,聽説入學也要,你成績好,入學也會加分。
    沈竹:這都是鼓勵大家加入這個方式啊。
    劉健麗:沒錯。
    沈竹:健麗覺得呢,老虎舞姿是不是美國的一個方式,它推出一個窮人明星,吸引這種普通人的加入,對他的産業發展。
    劉健麗:不好意思,其實剛才呢,就是沈竹也説了,提到了美國蓬勃發展,其實在1997年的時候,1993年到1997年這段期間正好是美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也是剛開始也是貴族玩的這麼一種運動,但是就是後來,就是因為老虎舞姿從三歲打球打得已經不錯了,結果呢,就是説參加美國的業餘的錦標賽。
    劉健麗:然後三連冠,一下就把美國人全給帶動起來了,大家都認為是一個全民化的運動,所以發展很快。
    沈竹:所以你覺得這樣一個形象,讓大家覺得這個運動不是這麼高,高不可攀的。現在我們國家張連偉啊,也是説是很多人現在的偶像了,他或者説是更多這樣的明星的出現,是不是也有利於我們大家被這項運動所吸引。
    趙貽賢:是,張連偉也是從球童出身,原來在珠海,珠海國際做球童,後來打球被人發現,從91年開始吧。
    沈竹:那都挺不容易的,老虎舞姿也是球童出現的,然後説是韓國也是發展高爾夫運動有一套方法,也都是説從別的運動項目拔尖的人讓他轉移到高爾夫項目裏面,迅速成為明星。
    劉健麗:是,因為高爾夫這一塊呢,應該説他得好處是很多的,一個比方説是氧氣、健身、陽光,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是一種市場需求,所以大家都會覺得這種運動是非常健康的一種運動,可能大家都會是很熱愛它,所以大家就會慢慢的隨着經濟的發展,或者隨着高爾夫的發展呢,它就會全面化。
    沈竹:那這種全面化,是不是也需要後面強大這種資金支持,這是不是一個資金推動的運動,你覺得。
    劉健麗:這個怎麼説呢,如果你要選,可能我們基本上是培養一個什麼學生,包括説我們乒乓球手,或者説我們游泳冠軍,或者説我們任何一個體育方面的明星,肯定都需要一些財力的支持,就説我們上學也是嘛,他也是從小學上到大學也是需要財力支持,這肯定會有一定的培養費用。
    沈竹:趙老師給我們講講,高爾夫的運動它是不是一個需要大資金支持才能夠發展起來的運動,還是人才比較重要,或者説明星的價值帶動作用比較重要,您自己觀察那麼多年的感受。
    趙貽賢:你説這個問題,我突然想起來,體育局説咱們一個滑雪運動的一句話,就是説你應該先謝國家再謝父母,因此我説高爾夫球運動要想發展,你首先你得有政策上的,能夠讓它發展。
    沈竹:對。
     趙貽賢:資金支持那是少不了的,如果你説真想培養一個運動員,你自己家裏再有錢,但是你沒有政府的關注,也是惘然。
    沈竹:您説這個我就覺得奇怪,韓國怎麼發展那麼快啊?他那國家上面是不是&&了一系列的政策去幫助這些産業發展,或者運動員的這些發展。
    趙貽賢:韓國那種訓練呢,他有點跟日本的近似,您看他搞什麼冬令營、夏令營,真讓那小夥子在那玩命的練。
    沈竹:打高爾夫球是吧天天練。
    趙貽賢:不是打高爾夫球,我説他那種軍訓什麼的,高爾夫球也一樣,你只要練到了,你就能成功,我是這麼想的,你説張連偉也好,梁文衝也好,他們怎麼,我都看過他們訓練的。
    沈竹:很苦,很刻苦。
    趙貽賢:練的很多你知道,而現在咱們這些選手們,我覺得這階段主要還是練得不夠,有多方面的因素,你比如好多人他下場他需要交費,他身上沒那麼多錢,他就不能夠保證老下場去打球。
    沈竹:我特別同意趙老師這個觀點,就是這兩天我在看老虎舞姿那傳記嘛,就説他為什麼三歲能打那麼好球,他爸爸是個特別嚴格的教練,他十九歲成為世界明星是因為他付出的比別人多,就是一定運動員達到一個好成績,他是用球的數量,打球的數量可以衡量出來的。
     劉健麗:沒錯,累積出來的。
    沈竹:所以你剛剛説的韓國,你在球場中看到的韓國人、日本人多不多。
    劉健麗:很多,而且他們最初的時候,在97年的時候由於球場剛剛開業,其他球場可能都不太多,就是韓國人是不怕吃苦的,就大冬天剛剛下完雪,只要場地裏沒有雪了,他就還下場打球,可以帶着這種圍巾和帽子蓋着耳朵,但中國人就沒有。
    沈竹:為什麼韓國人這麼喜歡這項運動呢?國家的政策。
    劉健麗:因為高爾夫,也只能説高爾夫太有魅力了,我覺得。
    沈竹:那我覺得趙老師説那國家政策也是有幫助的,可能韓國當時。
    趙貽賢:咱們不了解韓國到底對這高爾夫有什麼政策,不過就是他的人,你比如最典型的望京地區那些人成立高協老組織比賽組織活動,他們就是打得多吧。
    沈竹:是,我們有一個朋友跟我説是因為韓國打球貴,所以韓國人跑中國來打球來了。
    劉健麗:是有這個説法,韓國和日本打球都是很貴的在1000多左右吧,都是在1000多左右,1000多人民幣左右,但是就是像那個問題,應該轉化成,還是他的高爾夫的發展,其實在美國呢,相當於中國的六十年代啊,像韓日相當於中國的八十年代,就是所以説這個,它也是隨着發展不斷去延伸的,所以隨着高爾夫的發展呢,中國的打球人口肯定也會越來越多。
    沈竹:韓國當時,我在看資料的時候,他有一個細節特別打動我他們提出了一個十年高爾夫振興計劃,就他們把很多小明星培養起來了,這就是剛才想問您的問題,是不是一定是需要政策的支持?
    趙貽賢:那當然是,那當然是。
    劉健麗:這離不開的。
    趙貽賢:現在咱們國家其實也動起來了,有幾個訓練基地,就是少年兒童的培養上。
    劉健麗:是。
    趙貽賢:比如説黃山有不少小孩,他那還算上點學打點球。
    沈竹:小孩拿那很小的桿,挺有意思,上次我們聊滑雪聊冰壺,也是説小孩玩這種運動他學得特別快,他小時候有童子功的人吧,就跟二十多歲學的人節完全不一樣。
    趙貽賢:剛才您還提了一個問題,就是説好多人是轉行,可是他原來,比如張連偉原來是練標槍的。
    沈竹:是,韓國他們培養的也是,從田徑裏面像崔金周吧,對吧,原來就好像是田徑冠軍還是什麼,他就轉行過來的。
    趙貽賢:尤其是標槍鐵餅,他有時候發力還有點相同,我覺得這個也是可以走這個路的。
    沈竹:借力使力啊。
    趙貽賢:他們學球的年齡不是特別小。
    沈竹:剛才趙老師的話我聽出來了,就是借力使力,把別的項目的很好的運動員拿到高爾夫運動裏面,然後讓他們迅速的成為明星啊,帶動我們更多的普通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未免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那除此之外呢,我們聽説一種説法,説是高爾夫球運動源於咱們中國,而且很多俱樂部裏挂這咱們宋朝還是元朝這種玩高爾夫球的畫是吧,我們稍適休息回來聽兩位聊一聊,我們中國的發展高爾夫球的歷史。

    世界各國關於高爾夫起源的爭論,中國古代就有捶丸的打法與高爾夫相似,一場比賽決定了高爾夫起源的爭端,也打出了高爾夫的世界名言:越遠越準越好!

    沈竹:《財經下午茶》歡迎回來,如果説是歐洲在最早的記錄高爾夫的時候是15世紀。
    趙貽賢:初。
    沈竹:15世紀初的話,那中國在同一時代應該説也有記載。有很多俱樂部就挂這一個圖是吧。
    趙貽賢:對。
    沈竹:他們是怎麼玩的。
    趙貽賢:叫垂丸。
    沈竹:垂丸,那個丸就指的是那個球可能。
    趙貽賢:丸對,這説起就話長了。中國垂丸呢,相傳是戰國時候就有了這種游戲,一直到宋徽宗,那會兒他特別喜歡這運動,那會兒是什麼年代呢?應該是在13世紀。
    趙貽賢:也就是説比高爾夫現在説它的起源早了200多年。
    沈竹:那那時候的球是這樣的石頭球嗎?
    趙貽賢:他是木頭球。
    沈竹:比這石頭還要更早的是木頭球。
    趙貽賢:它呢,有好多跟高爾夫球相似的地。
    沈竹:比如説呢。
    趙貽賢:比如説也是以擊球入洞,為這一個比賽完成。那個球呢,也是用棍打這個球,也能夠打得又高又遠。
    沈竹:那時候的桿是什麼?木頭的嗎?
    趙貽賢:就是用木頭的桿,這有機會你去看一看那個圖你就一目了然了。
    沈竹:那這樣的話,比歐洲要早很多了。
    劉健麗:兩百多年,就很類似的東西。
    趙貽賢:當然了,就在那個歷史階段,世界各地都説高爾夫球,有了高爾夫球的雛形,比如説荷蘭,我光了解的國家就有十個以上。
    沈竹:都説高爾夫運動發源於我們國家。
    趙貽賢:發源於我們國家,説是你像荷蘭哪,西班牙呀,法國呀,德國,蘇聯,包括日本,全都説,人家都能拿出證據來,説這高爾夫起源。
    沈竹:那為什麼都是同樣的時代呢?健麗是覺得,因為那個時代怎麼就同樣出現了這個相似的運動呢?
    劉健麗:因為它也是一種運動的一種起源時間吧,我覺得跟這還是,這個運動呢,大家都很喜歡,可能到一定的這種程度之後,它就會演變成,剛開始都是有貴族開始玩起來的。
    沈竹:不是牧羊人嗎?牧羊人和普通人嗎?
    劉健麗:就是最初發明的是牧羊人和普通人,最後演變成了貴族開始玩。
    沈竹:它有一個發展過程。
    趙貽賢:它跟其他體育運動一樣,它都是來源於勞動,來源於游戲,牧羊人用的打石子進入洞穴,他叫窩。
    沈竹:兔子窩。
    趙貽賢:對,別的運動,像垂丸也是把球。
    劉健麗:進洞。
    趙貽賢:也是進,叫窩,都是起源於勞動和游戲過程中。
    沈竹:那怎麼這麼巧啊,都是同一時代的。
    趙貽賢:不,這個跨度,年代的跨度很大,你比如宋徽宗戰國,那宋徽宗那也就和十二三世紀,就有了這些運動,就是中國垂丸了。各國都説,都拿出來的證據説是高爾夫運動起源於自己的國家。大家爭論不休。
     趙貽賢:最後剛才我説了一條,運動的發展它是跟着工業的發展有着連帶關係的。
    沈竹:就是這個桿,誰先變成鐵桿了是吧。
    趙貽賢:對了,後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國家爭得最厲害,這個蘇格蘭説是起源於蘇格蘭,英格蘭説是起源於英格蘭,最後怎麼辦呢?當時15世紀的時候,就講究決鬥,於是拔出劍來就準備決鬥了。等到後來人就説了,説你既然是來爭這個高爾夫球的發源地,那麼你們就比一場高爾夫嗎?
    沈竹:誰贏了就算誰。
    趙貽賢:誰贏了就算誰發明嗎?
    沈竹:這有意思了。
    趙貽賢:發源地了。於是呢?英國的兩個,英格蘭的兩個貴族,蘇格蘭呢,當時叫48歲的一個。
    沈竹:最後誰贏了吧。
    趙貽賢:約克公爵他牽頭。
    沈竹:最後他贏了嗎?
    趙貽賢:他贏了,所以他是發源地,他找了一個鞋匠,找了一個鞋匠跟他搭配,這鞋匠打得特別好。
    沈竹:所以直接導致蘇格蘭成為發源地。
    趙貽賢:蘇格蘭贏了。
    沈竹:你説這種比賽方式有點游戲精神。
    趙貽賢:游戲精神。
    沈竹:我們今天趙老師帶來一個特別好玩的東西,也是從蘇格蘭,就是現在通過他們決鬥獲得發源地的這個榮譽,特別有意思的是球桿的發明,就是從木桿。
    趙貽賢:一開始像個木頭。
    沈竹:這個1840年的。
    劉健麗:上頭木頭做的。
    沈竹:木桿,然後第二個1850年的,這個應該是金屬的吧。
    趙貽賢:這是金屬的。
    沈竹:然後後面1900年,這還是木桿,因為像我們紅木。
    趙貽賢:是。
    沈竹:然後1920年的,1930年的還有1940年的,那這個桿的發展過程。
    趙貽賢:對。
    沈竹:也是能夠跟工業文明相結合在一起。
    趙貽賢:那還是有關係的,尤其現在的球桿上,你看一號木打得遠,用加入鈦合金了,是吧,那還是科技水平越來越高。
    沈竹:那在上面我們看不出來它的材質有什麼樣的變化?
    趙貽賢:現在看不出來。
    沈竹:它的發展除了材質之外,這些頭的這些改觀。
    趙貽賢:應該是都是有變化的,隨着人們打球技術不斷的提高,它來研究怎麼打的,又遠又準。
    沈竹:那為什麼,你看這個是內斜的,這個就反過來了。
    趙貽賢:那是角度問題,那個球桿的桿度。
    沈竹:就不同的人會選擇這樣不同的角度。
    趙貽賢:對。
    沈竹:那從這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球桿的發展變化還是。
    沈竹:還是挺複雜的。
    趙貽賢:每年現在都在變化。
    沈竹:現在您剛才説加到鈦合金了。
    趙貽賢:對對,打得更遠唄,加入金屬了。
    趙貽賢:我剛才想講的這個問題呢,就是説打高爾夫球有一句世界名言,就是這麼産生的,後來蘇格蘭不是贏了嘛,約克公爵高興,現在人們都説高爾夫球起源於蘇格蘭了,於是他就獎賞這鞋匠,鞋匠也不修鞋了,給鞋匠了別墅,另外給他立了一個雕像。
    沈竹:您想説明什麼?
    趙貽賢:您看嗎?想説明什麼呢?他雕像上有個題詞。
    沈竹:您還記得,説的什麼。
    趙貽賢:遠而準。
    劉健麗:説的高爾夫的。
    趙貽賢:高爾夫球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打得,打得越遠越準越好。
    沈竹:OK。
    趙貽賢:你説再強的選手打世界冠軍他也得打得準。
    沈竹:雖然最後決鬥之後,蘇格蘭贏得了這個榮譽,但是我們國家有了垂丸的這樣一個歷史,我們覺得跟高爾夫更親近了,那在發展過程中,健麗有沒有一些個期望吧,或者覺得現在我們發展趨勢應該挺好的啊。
    劉健麗:可能也是慢慢的隨着中國的經濟發展呢,它也會變成一個全民運動。
    沈竹:對,奧運會項目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是吧。
    劉健麗:沒錯,他也會慢慢的變成全民運動,現在就是説打球的價格呢,也會從,慢慢的分為一個檔次。就是中高低檔這樣子的,而且高爾夫産業的發展呢,因為高爾夫是有很多好處的,它一個是建設球場一個是提供這種就業,一個是稅收等等,其實它反饋的好處特別多,所以説它是,是一種市場需求,應該説是,不是説我們強加給他讓它去發展的。
    沈竹:你像我們現在就盼這什麼呢?盼這公共場地能出來,免費入場,這個距離很遠嗎?
    劉健麗:應該不太遠吧。
    沈竹:現在都是商業的,美國好像是19世紀末就出現了向公共開放的球場是吧。
    劉健麗:因為它也是發展到那種程度之後,才慢慢開始開發的,中國也會隨着它的發展慢慢變成公共球場。
    沈竹:它可能不僅是一種運動,大家很多人理解是一種休閒的方式。
    劉健麗:沒錯。
    沈竹:拖家帶口的,或者説是老的帶小的這樣一起家庭的聚會啊,什麼跟朋友的見面什麼的。
    劉健麗:是。所以説現在,因為現在有幾個省已經定為是高爾夫的旅游城市嘛,用他了高爾夫來帶動它的發展。
    沈竹:哪個城市?
    劉健麗:像海南省,像雲南省,現在定的這些就都是以高爾夫來代替周邊的經濟發展。
    沈竹:能帶動酒店還有什麼呢?
    劉健麗:酒店,像這種旅游業嘛,包括就説當地的一些就業能力問題,可能把老百姓當地就業,這可能也是帶動他的一個發展。
    沈竹:你們為了讓這種人更多的參與,採取了一個什麼樣的體制,是會員制,俱樂部制,你覺得哪種方法會讓大家更凝聚在這個運動裏面?
    沈竹:俱樂部現在是普遍用的一種方式是吧。
    劉健麗:是是。但這個慢慢普及高爾夫,現在有一些公司呢,也在説像剛才趙老師提到的,一個是培訓問題,可能是我們用組織班來培訓,然後讓大家宣傳,高爾夫不是一個特別貴的運動,讓大家玩不起的運動。然後隨着高爾夫的宣傳,你看我們現在聽到的,就是以高爾夫為字眼的宣傳,或者藝術品,或者廣告等等可能會越來越多了,,在之前我們聚會的時候呢,就是一提到高爾夫,我説做高爾夫的,大家可能都説高爾夫啊,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啊?都不太清楚。
    劉健麗:但是現在我們一聚會的時候,大家都説高爾夫,我打過,我打,就是已經在範疇上,已經大家越來越知道了,所以這種宣傳的話,和它的發展就慢慢的也會把大家凝聚起來,因為高爾夫的確是它要面臨的一種。
    沈竹:那我有一個疑問啊,比如説像趙老師在北京打完球以後,準備在海南打球,但是會員價和非會員價可能價格差別挺大的,可能有七八倍八九倍的樣子,有時候會差的,那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聽説有一種聯盟現在是吧,就很多球場之間有這種合作,就是我今天是這個球場的會員,那我可以全國的多少多少球場都可以同樣的便宜,可能都是一百來塊錢就可以打一場球,那我旅游到了成都了,那我可能成都的球場也能打,我旅游到了北京了,也可以在北京的球場打,那這樣一種制度,你們是不是也在嘗試推廣。
    劉健麗:沒錯,現在有些公司呢,就開始做這方面的,把全國各地的球場連在一起,其實這樣的話,對球場也是有很多好處的,它可以把客人可以分散開進行打球,其實像會員制的概念呢,像外地有些旅游城市是不做會員制的,他只是來吸引這些海南,像雲南,他球場是不做會員制的。
    沈竹:不做會員制的考慮是為了讓他的價格更貴?
    劉健麗:因為當地的人員是不買會籍卡的,或者他沒有這種能力買會籍卡,他只有吸引旅游性的人員去打球,所以他在這個價格上來講呢,還是我們就是用旅游的價格是可以接受嘛這樣子。
    沈竹:那對於海南球場,你們也爭取讓他們納入會員制。
    劉健麗:沒錯,現在我們在做的一個事情,就是把全國各地的球場都聯盟起來,像市場大家都很認可。因為説,如果説到了旅游城市或者旅游季節的時候,可能就會選擇去那些地方去打球,如果商業性強一點的,也會去那種上海,像深圳,像這些地方去打球。
    沈竹:所以説可能大家,怎麼讓大家方便,能夠消費得更加的合理,心理更加的。
    趙貽賢:剛才劉總講了。
    沈竹:你的理由。
    趙貽賢:因為高爾夫的魅力。
    沈竹:有一種説法,説哪個企業家沉迷於高爾夫了,他的企業馬上就完蛋了,比較極端,但是也説明它的魅力。您在上癮覺得它是什麼東西吸引您?
    趙貽賢:我覺得還是,你作為我老年人的範疇,起碼走路健身,對自己的心態都有好處嘛。
    沈竹:是,湖光山色之間散散步。
     沈竹:這是什麼木桿?1840年的,是這樣嗎?行嗎?
    沈竹:這1900年的看著像紅木的,1920年的這個,1930年,這是鐵的嗎?還是木頭裏面箱裏面的金屬?
    趙貽賢:到現在不是還叫木桿嘛。
    沈竹:有的人就適合這種內斜的角度,因為每個人的方式不一樣。
    趙貽賢:桿面挺講究的。
    沈竹:這根推桿應該是挺貴的啊?品牌的是吧。
    劉健麗:品牌的。
    沈竹:一千多塊錢,比那根推桿要貴很多。
    劉健麗:貴很多。
    劉健麗:像這種桿就很普通,沒有牌子,幾十塊錢。
    沈竹:比較簡易,它的形狀設計什麼的,但是很利於初學者練習。
    劉健麗:初學者這就足夠了。
    沈竹:四五十塊錢可以搞定。
    劉健麗:是。
    沈竹:在材質上這個桿跟那個桿比。
    劉健麗:可能做工上比較粗糙,肯定做功比較粗糙,另外材質方面呢,它肯定就不會像有鈦合金,它的彈性。
    沈竹:這個七號鐵是一般初學者必備的一根桿是吧。
    劉健麗:是。
    沈竹:只有趙老師不同意,趙老師只買推桿就行了。
    趙貽賢:我也同意,我剛才不是説了嘛,我從開始教你推桿,但是同時要會七號鐵,不打球。
    沈竹:天天在家練揮桿。
    趙貽賢:不是,我佈置你訓練的時候讓你練揮桿。
    沈竹:這是一個品牌桿。
    劉健麗:品牌桿。
    沈竹:一千多塊錢。
    劉健麗:幾百到一千,在幾千都不等。
    沈竹:這男士的應該比女士要重一些。
    劉健麗:是,它長度比較長。
    沈竹:我看趙老師這臉色特別好,很紅潤,是不是常年在湖光山色裏面散步是吧,打球的時候要走路,一場球下來三四個小時,得走多少路啊?
    趙貽賢:應該是十公里左右。
    沈竹:天啊。
    趙貽賢:因為球場它的長度一般來説都在7000馬左右。
    沈竹:7000馬就相當於。
    劉健麗:不到7000米。
    沈竹:不到7000米,那就7公里,那再加上。
    趙貽賢:你那個球不可能老是直線的,你打歪了你得這樣算起來。
    劉健麗:經常去找球,經常走這。
    沈竹:所以很利於老年人的這種。
    趙貽賢:所以有人説高爾夫球是老年人的運動是吧。
    沈竹:是,我第一次對高爾夫感覺。
    劉健麗:不只是老年人。
    沈竹:但是我對高爾夫第一印象就覺得他太慢了,對吧,太慢了,實在是,得半天。
    趙貽賢:合適。

    學習高爾夫要您先學禮儀,第二學打高爾夫球要先到練習場練習,第三是要學各種桿的使用技巧。

    沈竹:而且趙老師還總結了高爾夫球這運動可能跟別的運動相比啊,有幾個特點是特別不一樣的,在入門的時候需要給大家交代一些問題。
     趙貽賢:我想借給今天這節目,向一些初學者,結合咱們目前國內打高爾夫球人的出現的一些弊病吧,提出叫學球三先。
    沈竹:三先。
    趙貽賢:三先。
    沈竹:先幹什麼。
    趙貽賢:對對,第一您在學打高爾夫球以前,您先學禮儀,高爾夫球特別講究禮儀,比如説剛才咱們説了,着裝的禮儀,其實很細,你比如説進室內要脫帽。另外比如説。
    劉健麗:不允許穿仔褲。
    趙貽賢:對,服裝上咱們説過了,打球的時候要尊重別人。
    劉健麗:不允許大聲喧嘩。
    趙貽賢:對,不能大聲喧嘩,別人打球的時候您不能走動,不能講話,不能製造噪音。
    劉健麗:手機要調振動聲。
    沈竹:方方面面都給你限制了,很規範。
    趙貽賢:另外包括進會所以前,你必須要把鞋打掃乾淨。
    沈竹:咱們就不展開了啊,這是一先,就是先講禮儀。
    趙貽賢:先學。
    沈竹:而且它的很多規則都是讓,比如説離果嶺更遠的人先推求啊,種種的東西都是替別人這想的,這是禮儀,第二先。
    趙貽賢:這裡我就要補充的一點呢,就是要注意學習高爾夫的精神,到各地要體現出高爾夫的精神,主要是這麼兩個方面。一個是嚴於利己遵守規則。第二點呢,就是您剛才説的,要為他人着想。
    沈竹:事事謙讓。
    趙貽賢:對對。
    沈竹:這第一個。
    趙貽賢:這是第一個,第二先,學打高爾夫球,要先到練習場練習。
    沈竹:還有直接下場的嗎?
    趙貽賢:那太多了。
    劉健麗:也有很多這種。
    沈竹:大家比較急。
    劉健麗:拿着一個七號鐵他就下場了。
    趙貽賢:這也是中國特色。
    沈竹:不講究這個過程,先練好。
    趙貽賢:練好技術再下場。
    沈竹:一般在練習場得呆多長時間,練夠多少小時?
    劉健麗:基本一萬顆球吧,趙老師,最起碼一萬顆球才能夠下場。
    沈竹:就是打一萬個球左右之後再下場這是第二先,第三先。
    趙貽賢:第三先呢,就是什麼。
    沈竹:先吃螃蟹。第三先想想啊,快,三二一。
    劉健麗:推桿推桿。
    趙貽賢:第三先是我的觀點了,先學推桿。
    沈竹:就是您剛才説的那個。
    趙貽賢:因為我的理由呢,是所有的揮桿技術都是從推桿那開始的,這個我想在咱們國內的一些教練們哪,都應該遵循這個,因為這是科學。
    沈竹:是嘛,那練習場每個人人手一個七號桿,可能也要被打破了這個規則。
    劉健麗:是。
    沈竹:趙老師覺得先推,先能進洞。
    趙貽賢:但是七號桿還是要有的,要揮桿,我最後。
    沈竹:OK了。

  相關稿件
財經下午茶文字實錄-走進高爾夫(上) 2010-04-06
財經下午茶文字實錄-品鑒明前茶(中) 2010-04-01
財經下午茶文字實錄-品鑒明前茶(上) 2010-04-01
財經下午茶文字實錄-手中的寶貝,核桃 2010-03-30
財經下午茶文字實錄-手機付賬你會用嗎?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