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融資體制創新激發造林潛力
    2010-03-15    作者:劉惠蘭    來源:經濟日報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使農民擁有了林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更使農民擁有了活的資産——林地上的林木。如何使農民以林木資産抵押貸款發展生産?作為林改的配套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速推進。在廣大林區和農村地區,農村信用聯社、農業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相繼推出了以林權抵押貸款為主的林權融資業務,資金要素向林業集聚,為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湖北省林權抵押融資的成功探索,就是這樣一個窗口。

    林權融資改革方興未艾

    記者日前深入湖北林區採訪,強烈感受到了林改後林區造林營林的喜人景象和巨大變化。
    地處鄂西北的南漳縣是一個山區林業大縣,森林覆蓋率達64.5%。縣林業局局長王立志説,林改後,農民擁有了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經營權,既可以流轉,又可以融資,盤活了森林資源,推進了林業産業快速發展。
    南漳縣九集鎮沈家灣村魯德良較早從事荒山開發,1996年出資10萬元買斷了1300畝山林的經營權。由於林業生産周期長,10多年來他年年投入,累計投資30多萬元對山場進行更新改造,也因此而欠下了一些債務。
    林改後,得知林權可以抵押貸款,魯德良抱着試試看的心理,請來林調隊進行資産評估,結果評估山林價值108萬元。於是,他以林權為抵押,第一筆就從縣農村信用社貸款15萬元,除部分用於還債,其餘都投入到山林改造,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困難。
    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南部的公安縣,是湖北省探索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較成功的典型。目前,這個縣已建成了功能比較齊全的林業要素市場,在全省率先制訂森林資産評估技術地方標準,開展林權抵押貸款,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也由最初的縣農村信用社一家增加到4家,抵押物由用材林延伸到經濟林、花木,全縣由此掀起了一輪農村林業開發熱潮。
    公安縣埠河鎮關廟村四組村民鄭西高,曾於2001年承包集體的150畝意楊林。此次林改,他以林權抵押貸款70萬元,與人合夥競拍,又獲得了村裏1800畝河灘地20年的經營權。承包後,他在這片荒灘上加大投入,平整土地,深耕施肥,種植了4萬多株意楊。“20年可種兩茬楊樹,收入少説也有1000萬元。”望著這長勢良好、一望無際的楊樹幼林,鄭西高信心十足地説。
    公安縣林業局局長鄒先維把林權抵押貸款比做開啟“綠色銀行”的“鑰匙”。2003年啟動以來,全縣已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2.65億元。公安縣農村信用社主任張光文介紹説,截至2009年底,縣信用聯社已累計投放林權抵押貸款1145筆,為林農發放貸款2.52億元,佔縣信用聯社抵押貸款總額的17.34%,累計收息2630萬元,實現了雙贏。
    湖北省林業局局長王海濤説,林權抵押貸款是農村投融資體制的重要創新,它促進了林權流轉,使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林業經營模式在更大範圍內得到實現。

    資金要素向林業集聚

    豐純的花椒基地在宜都市的名聲很響。基地並不大,只有425畝,但它卻是林改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林業生産的一個典型。
    他的基地位於五眼泉鎮龍口子村的石羊山上。幾年前,這裡除了石頭就是柴草,“農民連打柴都不上來。”豐純説。
    2004年林改後,頗有經營頭腦的豐純承包了龍口子村104戶農民的荒山經營權,投資60多萬元,在山上開荒種植了2萬株花椒樹。2008年,他收穫了28萬多元。今年,預計可增産二到三成,純利少説也有40萬元。
    效益還遠不止於此。豐純成功種植2萬株花椒樹的示範效應,帶動附近農民種植了7萬多株花椒樹。他正謀劃着籌建冷庫,註冊産品商標。
    王海濤説,湖北集體林地1.19億畝,佔全省林地的90%以上。在林改中,除了對林地進行確權發證、規範林權流轉外,全省還圍繞拓寬林業投融資渠道、降低林業投資風險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目前,全省林改主體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各項配套改革正在逐步推開。
    如今,湖北社會資金要素加快向林業聚集,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氛圍日益濃厚。武漢、咸寧等地相繼&&了一系列有利於各類主體投資林業的優惠政策,晨鳴紙業、咸寧巨寧、荊門寶源、石首吉象等一些相關企業紛紛投入鉅資造林營林,打造“第一車間”。荊州、潛江、仙桃、天門等地創新承包經營、股份經營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林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2009年,林權融資中,全省通過林業辦理貼息貸款18億元,比林改前增加了5倍。

  相關稿件
湖北:齊力建設中部區域金融中心 2010-02-02
湖北籌建兩個大型煤炭儲備基地 2010-02-01
國家電網急調多方電力支援湖北 2010-01-11
湖北:兩大舉措 初步遏制電煤緊張 2010-01-05
湖北今年“砸”下150億節能減排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