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但仍可控
    2010-02-0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月5日,商務部公布對美白羽肉雞産品反傾銷調查初步裁決,美國應訴公司被裁定43.1%-80.5%不等的傾銷幅度,未應訴公司傾銷幅度為105.4%。盡管去年9月,中國就對美雞肉産品展開“反傾銷”立案調查,現在不過是宣判結果而已,但由于目前的時間點恰在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調宣布強硬對待人民幣匯率、堅持對臺軍售和接見分裂分子之際。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國和美國都向民眾承諾,就業率是最優先考慮的指標。美國總統奧巴馬承諾,美國的長期失業率會降低到5%以下,並希望在很短時間內能將兩位數的失業率變為一位數的失業率。而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近日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業。”據悉,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將進行“失業率統計”改革,並推動各級政府的施政目標從“唯GDP主義”變成“就業至上主義”。而中美不約而同強調“就業率至上”將引發激烈碰撞。
  如果我們將近年來美國對華的反傾銷品種大致列出,幾乎包羅萬象,很難用“勞動密集”或者“低資本密集”來完全歸納,這些産品目錄從鋼鐵到化工、從金屬硅到銅版紙、從輪胎井管到保健藥物、從紡織到機電……已經無法用一種陳舊的貿易模式來概括了。實際上,日本崛起的時候,過于拘泥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就已經失效了。1955年的時候,主宰日美貿易模式的是日本“一美元女式襯衫”的比較優勢討論,但是隨著日本吸收、模倣、産業變遷尤其是原本不具備比較優勢行業的生産率急速提高,導致1970年代美國最具競爭力的一些行業被“壓制”得無法喘息,尤其是汽車、鋼鐵、半導體等行業,而美國電視機産業基本上“消失”,光此一項美國大約失去了10萬個工作崗位。所以,現在解釋貿易摩擦的適宜理論,是鮑莫爾以及薩繆爾森去世前發表的“生産率變化”理論——後發國家的學習能力也産生貿易摩擦劇烈化的根本原因,沒有哪個國家安分于初始的分工地位。
  “生産率變化”理論推導的結果是中美“貿易衝突區”會變得越來越大,並相互爭奪“就業崗位”。美國曾經對日本的“三部曲”是:日本擴大對美國的出口、要求日元升值、最終發展為要求日本在“儲蓄、投資方式、土地利用、流通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等領域全面改革”。日本是美國的“政治附庸”,而中國具有一定自主性。中國會在擴大美國産品進口方面,甚至在人民幣匯率升值方面做一些“改變”,但幅度會非常有限,顯然這會倒逼出中美之間貿易關係緊張。例如美國方面一直在強化一個簡單的公式,即美國“對華逆差增加100億美元,美國則會有2.5萬人失業”。當然,中國在2002年非常聰明地出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利用世貿組織允許的技術壁壘,排斥大量美國農産品,保護農業部門利益。
  盡管中美“貿易衝突區”會慢慢變大,但它的劇烈程度會比歷史上的日美衝突要低。原因在于,日本是一個過于民族主義和民粹的國家,它賺取的貿易順差沒有延伸到美國政治版圖。而中國則開放性地接納美國跨國企業,中美貿易失衡相當程度上是一種跨國企業內部的貿易安排,他們在中國完成最終品然後賣到美國,這是一種企業所有權安排導致的貿易逆差,那麼這種貿易逆差也必然受到跨國企業政治遊説的保護。簡單地説,美國“就業崗位”不是被中國搶走的,而是被美國企業自己“轉移”掉的,美國的商業會尋找一種“政治保護”,來維持中美貿易失衡。于是,如果奧巴馬不僅將自己變成“華爾街的反對者”,同時也是美國大商業的“敵人”,那麼中美貿易衝突烈度將上升,如果奧巴馬要盡量減弱“這條鴻溝”,那麼中美貿易摩擦盡管很厲害但也可控。
  相關稿件
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切忌心慈手軟 2010-01-05
中美貿易博弈的均衡之道 2009-11-17
不宜過度關注中美貿易爭端 2009-11-16
以“平常心”看待中美貿易戰 2009-11-10
中美貿易“小打小鬧”仍會持續 20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