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地當地時間12日下午發生芮氏7.3級地震,海地總理讓—馬克斯 貝勒裏夫13日説,死於地震的人數可能超過10萬。強震不僅令當地居民無家可歸,同時也震塌了經濟。據媒體透露,一些投資者及有投資意向的企業震後“都緘默了”,海地如今成為重建陣地,而不是投資前沿,不少先前的援助項目至今沒有到位。 總理貝勒裏夫對媒體&&,死亡人數可能“大大超過10萬人”。他&&:“我希望這個數字不是真的,希望更多人能夠從建築物中逃出來。大街上現在都是人。但太多、太多的房屋建築遭徹底摧毀。” 世界銀行13日宣布,將向海地提供1億美元的緊急援助,以幫助這個受地震重創的國家進行災後重建和促進經濟發展。世行行長佐利克在一份聲明中説,海地地震災情讓人震驚,在這一關鍵時刻,國際社會向海地人民提供援助至關重要。他&&,世行還將派出專家對災情進行評估,幫助制訂災後重建計劃。 當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也&&,他已指示該組織官員對各種救災方式的可行性進行調查,將與其他國際機構合作,盡快向海地提供相關援助。 這次強震,對於海地全國來説,不啻於毀滅性災難,雖不是夷為平地,對於缺錢乏術的海地政府來説,確實不知重建從何下手。 2004年的兵變陷海地於政治混亂之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同年設立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赴海地協助維持治安。兩年後,勒內 普雷瓦爾就任海地總統,恢復憲政,但經濟恢復依舊艱難。 外界普遍認為,普雷瓦爾執政這些年來,海地逐步擺脫“失敗國家”的形象。借助經濟體制改革和投資優惠政策,海地政府極力爭取獲得投資者和捐贈者的信心。 美國前總統比爾 克林頓,以聯合國特使身份,也多次造訪海地,在投資者和捐贈者面前大力推介海地。 此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減免海地12億美元債務,同時向海地政府投放優惠貸款,幫助海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公路,搭建橋梁,恢復社會項目。 捐贈者的錢畢竟不是義務和責任,而是類似施捨,不少先前的援助項目至今沒有到位。而除了捐贈者,投資者的投資意向在這次海地地震中已煙消雲散。 世界銀行加勒比海地區負責人伊馮娜 齊卡塔13日説,受美國&&法案免除海地紡織品關稅後,一些投資者看好海地市場,計劃投資海地發展紡織品相關産業,海地投資業原本前景不錯,但地震逆轉了這一向好勢頭。 齊卡塔認為,重建海地,外部資金最多只能協助基礎設施重建,協助恢復醫療與教育,但這個國家的整體經濟仍需依賴自立型長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