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下稱《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審議,即將&&。 該規劃在2004年開始啟動,規劃期從2006年到2010年,對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但至今,《規劃》仍待字閨中。 根據本報獲得的《規劃》2006年版本和2009年版本的對比顯示,長三角各城市的定位普遍得到提高,尤其是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 不過,即使是這個最新的《規劃》,還是凸顯了“利益協調機制”的缺乏。 “由兩省一市建立長三角區域協調指導委員會。”2010年1月5日,在第二屆長三角城市發展論壇上,中國生産力學會會長王茂林在會議上呼籲,該委員會的協調達成的決議各成員政府必須遵守。
城市定位拔高
隨着長三角城市在《規劃》編制六年期間的快速發展,《規劃》對於長三角各城市的定位變化較大。 根據本報獲得的2006年11月《規劃》徵求意見稿和2009年6月份《規劃》徵求意見稿兩個版本對比,各城市定位普遍得到提高。 以上海為例,2006年版本《規劃》對上海的定位是:要強化上海發展核心。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國內外交通樞紐、長三角要素資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創新源頭作用,進一步凸現上海作為長三角核心地位,強化四大中心功能。 但到了2009年版本《規劃》則變為“以上海為發展核心”,不再提“強化”一詞,該《規劃》對於上海的定位也明顯提高:優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發揮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作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 顯然,2009年版《規劃》將上海放到國際層面去提出要求,並明確提出上海“要率先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産業結構”的經濟體系。 再如蘇州,2009年的版本則在此前版本基礎上新提出“建設區域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 不僅如此,其他一些城市的定位都得到了提高。“定位的提高是因為各個城市都在快速發展中。”江蘇省發改委常務副主任曲福田對本報&&。 安徽省社科聯原黨組書記程必定對本報説,新版《規劃》也突出強調了泛長三角,“這對安徽來説是好的機會”,而2006年《規劃》並未提及安徽。 本報了解到,2009年版《規劃》將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列入發展重點,而這是2006年版《規劃》所缺乏的內容。 此外,《規劃》最終徵求意見稿還新提出了積極建設包括南通-蘇州-嘉興的沿路發展軸載內的五條交通線發展軸,形成跨區域的産業帶。
協調機制待解
各城市定位的提高的背後是各自利益的訴求。但行政區劃間協調難問題一直未解。 “長期以來我們在觀念上和行動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行政區劃的束縛,從而影響了區域一體化的進程。”蘇州常務副市長曹福龍稱。 最新版《規劃》提出要完善定期會商制度,繼續完善兩省一市“省市長”定期協商會議機制,充分發揮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市長峰會的作用,充分發揮現有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等合作機製作用,推進落實三方共同明確的有關合作,完善長三角合作的制度建設。 儘管如此,《規劃》並未提出更強有力的協調機構來解決這個問題,相對而言,更是側重現行的“聯席會議”等協調製度。 因此,與會人士呼籲建立更為有力的協調機構來進行區域協調。 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厲無畏看來,成立專門的超越“兩省一市”的機構不太現實,而目前的協調機構作用也相對較弱。因此其建議成立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委員會,“這是一個獨立的機構設置,不屬於兩省一市。” 而王茂林等人對此呼籲給與了支持,其也建議成立類似“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委員會的”的協調機構。 王茂林還為這個設想的機構定下了發展基調,“這個委員會不屬於兩省一市,而且這個機構要編制一個到2020年的規劃,用以指導長三角發展。 不過,這些建議能否被納入《規劃》內容中,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