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渝之間區域整合應當是在認同國內區域進來發展本身存在一定梯度和地區差異的基礎之上,通過主動探索黎以衝突的化解機制,推動區域性統一市場的全面整合,形成一體化的合作機制。 11月27日,在金牛賓館一樓會議室的講&上,劉捷專注於手中川渝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的講稿,語氣平和穩重,15分鐘後,他急匆匆離場。 此次論壇是四川和重慶兩地建立成渝經濟區以來的第二次政府、學界和企業界之前的綜合性高層論壇。劉是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推動成渝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構建新的經濟增長極條件已經成熟。”劉捷就如何深化和推動該區域一體化,給出了四方面的具體建議。 引人注目的是,在四川提出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戰略的同時,重慶則開始接領國務院對其的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定位。於是,在基本認可的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兩地間如何實現區域的有效競合,再次讓外界聚焦。
成渝經濟區縱深合作進行時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陳宣慶在上述論壇上透露,目前國家正在組織起草成渝經濟區規劃文本。 “針對這次規劃,我們(川渝兩地發改委)派出去的協助人員,剛回來,就是為了坐在一起一條一條的來協商。”成都市發改委一位知情人士説。此前針對川渝兩省市聯合提出的編製成渝經濟區規劃,國家發改委也先後三次召開了規劃編制會。 本報記者獲悉,此次規劃確立的基本思路是,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經濟帶,全國統籌發展的先進區,國家生態安全的保障區以及國家重要的現代産業基地。 基本認可的成渝經濟區範圍為:以“十二五”末為近期、2020年為遠期,區域範圍涵蓋四川的15個市和重慶的31個區縣,總面積達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2008年GDP總量1.58萬億元。 論壇上放出的信息顯示,成渝經濟區在空間格局上將形成雙核五帶格局。雙核是指,重慶成都兩大城市為經濟核心;五帶則包括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水道等交通幹線,形成長江發展帶、成綿樂發展帶、成內渝發展帶、成遂渝發展帶和遂南達發展帶。 陳宣慶説,該區域作為生態屏障,對整個長江流域特別是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不僅要面向全國、全社會提供物質産品,還要提供生態産品。
利益衝突的化解機制
“三年前的(川渝合作)難題,到現在還是那幾個。”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研究員廖元和在與其老友林凌以及四川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世慶合影留念時感慨了一句。 産業如何有效避免趨同也是此次研討的主要話題。“成渝經濟區産業分工與産業對接,要避免産業趨同,避免片面追求GDP使得社會資源嚴重浪費。”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趙國良提醒。 比如信息産業。重慶希望,在優化産業結構和升級傳統産業過程中,把信息産業培育成新的增長點。截至2008年,重慶電子信息産業實現銷售産值800億元,其中軟體200億元,信息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而在未來四年,電子信息産業要實現三倍於GDP增速的增長,到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爭取達到4000億元,佔工業總産值25%以上。 1核心提示:川渝之間區域整合應當是在認同國內區域進來發展本身存在一定梯度和地區差異的基礎之上,通過主動探索黎以衝突的化解機制,推動區域性統一市場的全面整合,形成一體化的合作機制。 成都則規劃,到2012年電子信息産業實現年銷售收入2990億元,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10%,成為戰略性支柱性産業。 成都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鄭莉説,由於成渝都地處西部,在這個産業上,跟東部沿海等地競爭,成渝互相之間的競爭就顯得尤其激烈。 在重慶市外經貿委副主任王濟光看來,競合中都存在區域性難題,探索利益衝突的化解機制,已經成為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甚至市場一體化的關鍵。
産業整合先行
劉捷分析,成渝經濟區面臨着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是,國家正在研究制定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未來十年對西部地區發展支持力度的加大,必將促進成渝經濟區發展再上一個新的&階。 而重慶市官員則表述了這個經濟區的前景:通過5-10年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區估計能佔到全國經濟總量的10%左右,進而成為新的增長極,在遼闊的西部,承擔起“引擎”重任。 川渝競合大勢越來越近,成渝中心城市的輻射和政府層面的推動,已經讓區域內各板塊開始“胎動”。 達州市長何健就&&,從區域位置上講,達州離重慶只有200公里左右。從物流、農業、工業等經濟發展方面看,重慶有保稅港區,有長江黃金水道,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達州經濟走向,是往重慶方向。而廣安則提前近一年與重慶保稅港簽訂合作框架協議。 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在論壇開幕式上則透露,近日,四川又作出産業新布局,廣安、資陽、內江、遂寧等6個縣市(組成環渝腹地經濟區),重點做汽摩、裝備製造、商貿加工、高新技術加工等産業,形成重慶的産業配套區。 蔣巨峰同時&&,未來要着眼解決如何建立合作機制,在市級、省級以及市場主體等各個層面,建立與重慶有關方面的協調、協作、協同機制。 “我的總體看法是,區域合作的進程是有規律的,川渝之間區域整合應當是在認同國內區域近來發展本身存在一定梯度和地區差異的基礎之上,通過主動探索利益衝突的化解機制,推動區域性統一市場的全面整合,形成一體化的合作機制。”王濟光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