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11-19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李岩 來源:中國網 |
|
|
本月15-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如期訪華。雖然因軍營槍擊事件縮短了出訪亞洲的總體行程,但訪華安排未受絲毫影響,四天三夜的訪華行程甚至佔據了其此次出訪的一多半時間。這很大程度上凸顯奧巴馬政府對中美關係的看重,顯示中美關係的特殊重要意義。《紐約時報》的頭版標題就很好地概括了奧巴馬此訪——“推動中美關係進入新時期”。 雖然是首次訪華,但自奧巴馬上任以來,中美高層已進行了多次會晤,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已基本清晰。年初,希拉裏在亞洲協會演講&&,“與中國保持積極的合作關係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係到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而且關係到全球的和平與繁榮”;奧巴馬則在首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關係將塑造21世紀”。奧巴馬此次訪華,意在與中方領導人及民眾溝通感情,並進一步展示“對華政策新思維”。 首先,積極接納中國崛起。奧巴馬&&“中國崛起並非對美構成威脅”,認為“一個繁榮、強大中國的崛起可以加強國際社會的力量,是亞太力量的源泉”;承諾“美國並不尋求遏制中國”,而要“與中國深化關係”,“加強兩軍交流”。 其次,強調合作共贏,摒棄中美“零和思維”。奧巴馬認為,“中美並不必然成為對手”,“一國的安全與經濟發展並不必以損害他國為代價”,因此“要與中國進行具有實效的合作,因為沒有任何一國可以單獨應對21世紀的挑戰”,同時“歡迎中國在世界舞&上發揮更大作用”。 第三,淡化人權等價值觀衝突。與前幾任總統相比,奧巴馬僅籠統地談及人權、宗教自由等問題。雖宣稱“尊重人權有利於推動經濟增長與持久安全”,但並未針對中國進行説教;雖提及西藏、互聯網自由等問題,但避免使用激烈言辭,指出“應本着夥伴而非仇恨的精神來推動這些討論”。 此外,奧巴馬還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自選動作”,包括與上海青年學生進行對話,參觀故宮和長城等。這些既有利於奧巴馬直觀感受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又可發揮其大選中練就的高超演講藝術,最大限度地展示個人魅力,搞了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 具體到奧巴馬此行的訪問成果,可概括為強化共識,深化合作,增強互信三個方面。 首先,就雙邊關係、地區及全球性挑戰等議題,兩國通過聯合聲明的形式進一步確認和強化了共識。中美關係的健康和穩定對彼此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是當前中美兩國的最大共識。兩國首腦此次再次確認了“致力於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重申“兩國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協作,共同應對挑戰,為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而努力”,為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明確了方向、確立了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雙邊關係上,兩國高度評價“戰略與經濟對話”發揮的重要作用,確認在反恐、執法、打擊跨國犯罪等方面的磋商與合作;承諾推進全球經濟復蘇,實現平衡和可持續增長。在應對地區及全球性挑戰方面,確認中美在亞太地區合作、維護全球核不擴散機制、朝核、伊核、阿巴反恐等方面的共同立場。 其次,在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等領域深化了合作。雙方以《中美關於加強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為基礎簽署多項協議,包括:《中國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與美國能源部關於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合作議定書》、《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美國環境保護局關於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合作備忘錄》等。在具體舉措上,雙方在未來五年投入至少1.5億美元用於支持“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啟動“電動汽車倡議”、“中美可再生能源夥伴關係”。此外,美方宣布啟動鼓勵更多美國人來華學習的新倡議,今後十年向中國派遣十萬留學人員,同時為中國赴美留學人員提供簽證便利,這些舉措無疑將大大推動兩國人文交流。 第三,在一系列敏感問題上增進了戰略互信,彼此向對方“戰略再保障”。中方重申和平發展的道路和互利共贏得開放戰略,謀求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歡迎美國作為亞太國家促進地區繁榮與穩定;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奧巴馬更在東京發表亞洲政策講話時明確&&“中國崛起對美並非威脅”、“美國不會遏制中國”。對於涉及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台灣、西藏等問題,美方&&“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在最為敏感的軍事安全領域,雙方敲定明年陳炳德總參謀長訪美、美國防部長蓋茨和參聯會主席馬倫訪華,旨在通過提高兩軍交往級別和頻率,增進對彼此意圖以及國際安全環境的理解;雙方同意充分發揮現有磋商和對話渠道,妥善處理海上安全問題,加強外空安全合作。 應該説,奧巴馬在其首次訪華中取得上述豐富的成果,離不開中美兩國“深入、坦誠”的協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中美關係“處於最好歷史時期”的現狀。但是,這種最好的歷史時期或許也是中美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期,因為既有的結構性矛盾仍未解決。 首先不得不説的是台灣問題。儘管美國重申遵守三個聯合公報的精神,但美仍向台灣出售武器,也未放棄對台灣的所謂安全承諾。奧巴馬在上海針對“向台灣售武”的問題,明顯採取了回避的態度,美國媒體評論道“顯然,美國不可能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但奧巴馬也不願激怒中國”。希拉裏則明確&&,“依據《與台灣關係法》,美國會持續協助台灣防衛,出售防衛性物資給台灣”。而在徐才厚副主席於10月底訪美並提出解決阻礙兩軍關係發展的四大障礙後,美國安會高官貝德仍暗示繼續向台灣售武。可見,台灣問題雖不是當前中美關係主要議程,兩岸關係也相對平穩,但在美國對&政策難有質變的情況下,這一中美關係的結構性問題仍將長期存在。 台灣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美在軍事安全領域的互不信任狀態,這是中美關係發展的又一主要瓶頸。相對於經濟相互依賴日漸加深,政治關係的高度平穩,中美軍方的交流和合作則大大落後,軍事關係的滯後拖了中美關係的後腿。近年來,隨着解放軍現代化步伐加快,特別是中國海上力量的崛起,美國軍方對此疑慮也大大加深。這突出表現在今年以來美國艦機在中國周邊的偵測活動呈現規模和頻率劇增的態勢,並導致兩國艦艇發生數起摩擦事件。此類事件極易“擦槍走火”,進一步損害本就孱弱的兩軍關係,並可能對兩國關係的大局構成不可估量的破壞。2001年“撞機事件”對中美關係的巨大衝擊即是明證。 當前中美關係的另一主要問題是經貿爭端。近期,美國先後向中國産輪胎、無縫鋼管等徵收高額反傾銷稅,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同時,美國內要求人民幣升值呼聲又趨高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等人大肆指責中國“操控匯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最新民調則顯示,71%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構成“經濟威脅”。上述事實無不反映了當前中美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中的“脆弱”一面。在全球經濟仍在艱難復蘇的階段,這種脆弱性更有可能激化,甚至進而影響中美關係大局。正如《華盛頓郵報》的評論,當前中美在經濟領域形成了類似冷戰時期美蘇核平衡的“相互確保摧毀”狀態,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主”,任何損害對方的舉動都可能危及自身。 人權、民主、宗教自由等價值觀問題的長期影響不容忽視。奧巴馬此次訪華對這些問題採取了回避態度,並未向前幾任總統那樣對中國指手畫腳,但仍稱“人權和人類尊嚴是美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會放棄為我們所珍視的價值觀大聲疾呼”,聲稱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但“呼籲盡快與達賴代表舉行會晤”,並利用與青年交流之際宣揚所謂“普世權利”。貝德也&&,“人權問題將是中美關係中的長期性因素”。 總體來看,奧巴馬的對華政策一方面是客觀情勢使然,是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現實所採取的明智但頗有些無奈的應對之舉,在經濟尚未復蘇、醫保改革和阿富汗問題牽扯其極大精力的情況下,奧巴馬不得不最大程度的向中國釋出善意,尋求中國助其脫困。另一方面,奧巴馬對華強調合作、共贏也是其“巧實力”、“多夥伴世界”外交理念的體現,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鮮明的主觀色彩。當然,這種主觀性也是建立在符合美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國家利益的差異也必然造成了中美難以在所有領域達成共識,兩國關係的發展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