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台灣農民迎來了一個在大陸耕耘的好時節——台灣農民創業園誕生。截至目前,大陸在14個省(區)市設有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15個台灣農民創業園,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銜接的試驗區和創業園系統,産業布局也更趨優化,逐步由祖國大陸的東部向中部、西部區域拓展,園區所覆蓋的面積甚至已經超過了台灣面積的8倍多。”農業部&&主任李永華11月3日在合肥舉辦的“皖&農業合作高層論壇”上説,海峽兩岸農産品貿易持續升溫,大陸已經成為台灣農産品最大貿易地,而繼福建、廣東、江蘇東南沿海之後,安徽已經成為台資向中西部進軍的第一站。
皖&農業合作:起步晚、發展快
在新形勢下,如何讓兩岸農業生産者得到更多實惠?安徽這個中部省份如何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 11月4日,安徽省首個台灣農民創業園在和縣正式建立,成立前已有3家&企簽約落戶,園區建立後,和縣將繼續擴大園區規模,建立兼具兩岸特色的現代農業示範區。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是必然的趨勢,合作兩利,台灣農業面臨很多的問題要解決,比如市場很小、産品競爭力因為成本高下降、受到外來産品的衝擊、農民收益不穩定等,希望能夠和大陸用合作的方式來開創一片新天地。”台灣南投縣農業局長林雨森4日在和縣創業園區成立論壇上説,和縣的創業園將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據安徽省農委統計,安徽與台灣的農業合作已有20多年歷史,合作領域涉及農業科技交流、品種和技術引進、農産品加工貿易、經營管理培訓等多個方面。截至去年底,安徽農業方面&&直接投資的企業達39家,投資額1.24億美元,今年1至9月,安徽又新批准台灣投資的農業項目14個,投資額6979萬美元。 但這一數據與沿海地區相比,仍然是個“小不點”。李永華介紹説,目前,有5900多家台資企業在大陸,福建有2900多家,廣東、江蘇各有1000多家,皖&農業合作雖然歷程較長,但真正意義的合作起步較晚,直到近幾年才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創業園的設立即是很好的注解。開始時,是由大陸有關業務部門應兩岸農業交流需要主動推出的,後來,地方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紛紛要求設立園區,和縣創業園設立則屬於第三階段,屬台灣農業企業和台灣農民主動要求設立的園區。 林雨森也&&,台灣人之所以主動要求在和縣設立台灣農民創業園並在産品上清楚標示産自創業園,是因為第一可以得到大陸政策支持,第二對台灣農民創業園這塊“牌子”,市場非常認可,産品好賣。 在政策方面,為進一步加強皖&農業合作,鼓勵&&來皖從事農業産業,安徽已通過加快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加大財政金融支持、給予台灣農産品進出“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林雨森&&,這些措施將會吸引鼓勵更多&&來皖“務農”。
聯手提升産業化水平
農業合作前景廣闊,農業合作點多面廣,抓手在哪? “祖國大陸在土地、人力、市場等方面優勢明顯,台灣在資金、科技、經營等方面也具有相對優勢。”台灣大學生物機電係教授張森富11月3日在合肥舉辦的高層論壇上説,大陸有廣闊的農産品市場,這對台灣的農業發展和農産品銷售至關重要。 “今後將進一步擴大皖&合作領域,鼓勵和支持台灣企業在種植業、林業、畜牧業、農業生物技術、休閒觀光等領域從事經營活動。投資農業項目的台灣企業,享受與安徽省居民同等的投資待遇和政府各項優惠政策、扶持措施和優質服務,可以自然人、合資、合作、獨資等形式申辦有關手續,可直接申辦個體工商戶和有限公司.”安徽省農委副主任劉永春在論壇上説。 目前安徽已在和縣設立台灣農民創業園,安徽將對來園區從事農業合作項目的台灣農民,按照有關規定直接申請個體工商戶。同時簡化園區台資農業企業的審批手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積極給予財政支持和融資幫助。安徽還將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和農産品加工園區建設,在更寬的領域開展皖&農業合作。 除此以外,劉永春介紹説,安徽還將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同時,安徽省還將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涉及檢驗檢疫業務的台資農業項目,檢驗檢疫機構提供熱線諮詢和“便捷通道”服務;符合條件的台灣名牌農産品進出實行“綠色通道”,對涉台農産品和食品,海關推行就近報關、口岸驗放、提前報關、加急驗放。 “截至2008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發展的5900多家&企,投資達69億美元,這些台資農企産品有95%以上獲得了大陸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認證,有70%以上的企業成為省部級或當地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普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優化大陸農業生産結構、建設現代農業做出了貢獻。”李永華説。 “皖&技術交流也在逐步深入,已從單一的種植業逐漸向畜牧、漁業、農機等領域擴展,在引進台灣先進技術和品種的同時,皖&&手提升農業産業化水平,對雙方有利。”劉永春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