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位山西煤老闆握資百億轉産農業
    2009-11-11    作者:楊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在把自己的煤礦以2700萬元的價格賣給央企中煤集團後,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的吳建榮,卻比以前更忙了。接到本報記者電話時,他正忙着給蔬菜搭建過冬的地棚。
  “現在,我已經投了一百多萬,馬上還要再投200萬下去。”一談到他的新事業——大棚蔬菜,吳建榮的聲音立刻響亮了起來。
  “我本來就是一個農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吳建榮不斷強調這一點。在2001年接手山陰縣吳家坪煤礦前,他是當地的村支書。
  20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引發了對能源的極度渴求。煤炭緊缺,煤價攀升,在山西,數千個小煤礦應運而生,眾多像吳建榮一樣的農民變身煤老闆,開啟了財富之門。
  如今,大型國企拉開山西煤炭整合大幕,吳建榮們悄然退場。他們中的很多人重新做回了“農民”,不必再“為煤礦安全提心吊膽,睡不好覺”,而與以前不同的是,他們手握大把資金。
  據山西省農業廳提供的數據,截至2008年末,山西省已有610位像吳建榮這樣的“煤老闆”轉産農業,目前,他們在農業養殖、種植和農産品加工領域的投資總額已經達到110億元。2009年,“數目應該相比前兩年有更大的增長”,山西農業廳一位人士説。
  而對整個山西省來説,煤老闆的回歸,事關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大計。山西省近日&&的《關於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引導資源型企業,特別是已退出煤焦領域的企業,投資興辦農産品加工企業”。

  煤老闆轉身

  作為山陰縣吳家坪煤礦礦長,吳建榮幹了八年多。
  2001年之前,煤炭市場低迷。吳建榮所在村上的煤礦,卻一直無人接手。“當時不好搞,怕賠錢。”無奈之下,時為村支書的吳建榮自己接手了這個煤礦。
  2001年之後,煤炭市場突然升溫,這次意外的投資為吳建榮帶來了財源。此後,吳建榮的礦長身份一直延續到2009年。
  但八年後,山西省決定,到2010年底,通過實施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併重組,全省現有的2600座煤礦將只保留1000座,兼併重組後的煤炭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於年産300萬噸,單井生産規模原則上不低於90萬噸。
  這就意味着,一批“煤老闆”將因此退出這個舞&,吳建榮也不例外。
  據吳建榮介紹,在多次技改之後,自己的煤礦年産量僅為20多萬噸,雖已屬中型煤礦,但也逃脫不了被整合的命運。最終,中煤集團出手收購了他的煤礦。
  吳建榮稱,之前做煤礦,其實自己也沒有賺到多少錢。最初接手時,煤礦的年産量僅6萬多噸,此後幾年,他一直忙於技改擴産,“錢基本都投到這裡面了”。而此次出售煤礦,中煤集團開價2700多萬元,扣除債務等之後,他最終“只拿到了幾百萬而已”。
  失掉這個“香饃饃”,對吳建榮來説,並非意外。事實上,早在兩年前,吳建榮便開始計劃投資農業。當時,同在山陰縣的一個朋友,極力邀請吳一起投資種蔬菜,並稱“土地都沒問題”。吳建榮很感興趣,便開始籌劃這個項目。
  雖然,種蔬菜的收益不如煤礦,且前期投入很大,但所以選擇這個項目,吳建榮自有考慮:“現在,煤炭形勢也不好了,而且搞這一行,麻煩事太多!”此前,諸如煤礦安全之類的問題,常常讓吳建榮“提心吊膽,睡不好覺”。而農業,屬於國家鼓勵的範疇,有扶持政策,“敢投資!”
  至於為什麼選擇“蔬菜”,吳建榮稱,以前,山西的農業主要是牛羊的養殖,蔬菜種植很少,老百姓也沒有這個意識。但如今,隨着人民消費水平提高,“吃蔬菜的比吃肉的還多”。在他看來,“這一塊前景廣闊”。
  據吳建榮的測算,投資一個蔬菜大棚每年可獲利2萬元。目前,他已經在當地承包了150畝土地,建起了50個蔬菜大棚。未來,他準備把賣煤礦的錢都投到這一塊,再承包300至500畝土地。

  百億資金涌動

  同樣在山陰縣,同樣是煤礦礦長的郝進仁,也把目光轉向了“發展現代農業”。並且,他投入的資金更大。
  2008年,郝進仁承包了山陰縣良種場6000畝土地,並計劃投資1.2億元發展現代農業。目前,他投資800萬元一棟高檔智能溫室大棚已經建成,主要種植蝴蝶蘭等花卉。2009年秋天,郝進仁還計劃再建500個日光溫室大棚,發展設施蔬菜。
  忙得不可開交的郝進仁婉拒了記者的採訪要求。但外界對他們的關注,並不會因此減少。
  “這類轉型,在近幾年很多、很明顯。”山西省農業廳一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山西,很多“煤老闆”憑藉煤礦掙了一些錢後,便開始考慮進行再投資,而農業是他們投資最多的行業之一,因為,農業投資涉及領域較寬,包括種養殖、農産品加工以及觀光旅游,等等。
  山西省農業廳早已注意到這一趨勢,並對此專門進行了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山西省已有610多個煤焦鐵企業轉産和兼辦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投資總額達110億元。其中,有25家企業的投資都超過億元。僅在“農産品加工”這一領域,投資就達到68億元。
  2009年,隨國資對山西煤炭整合的進一步推進,農業,吸引了更多脫離煤礦卻手握資金的煤老闆。
  “今年的確有這樣一個勢頭。”上述農業廳人士&&,雖然農業廳目前對今年新增的轉型煤老闆的數目和投資還沒有確切的統計,但數目應該比前兩年有更大的增長。
  據其透露,隨着越來越多的煤炭資金轉投農業,山西農業廳已做了相關調研,並已經形成了相關報告。未來,山西省政府將以該報告為基礎,&&針對此類轉型的相關扶持政策。

  山西農業大計

  為煤老闆的資金找到出路,對山西經濟大局同樣重要。
  據前述農業廳人士介紹,身為煤炭大省,山西的農業産業規模一直相對較小,雖然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但農産品加工轉化率較低等問題,仍然突出。
  目前,山西省已制定省、市、縣三級總體規劃,提出做大做強450家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目標。通過構建龍頭企業群,打造糧食、禽畜、乳品、果品、蔬菜、薯類、油脂、中藥材八大産業鏈,整體提升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
  手握大筆資金的煤老闆,顯然是山西農業的潛在投資者。這些企業轉投農業,將享受一系列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均可享受“省級龍頭企業”的政策待遇。
  以吳建榮的蔬菜大棚為例,一個大棚的成本在7萬元左右,但建一個這樣的大棚,吳建榮可以從縣裏獲得1萬元的補貼,市裏還要再補貼2000元。
  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看來,煤礦一般分佈在農村,不少煤老闆本身就是農村人,對農業、農村十分熟悉,“從過去的挖煤,轉向利用地上的自然資源,從煤礦轉向農業,相對於其他産業來説,會容易一些。”
  但是,煤老闆轉型的困難,同樣存在。
  位於呂梁孝義市的山西銘信禽業公司,2008年11月投産以來,已經成為山西省內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大型肉鴨養殖及深加工綜合型企業。而其投資者,曾經的煤老闆薛宇銘,也被稱為“鴨王”。
  但這個當地的農業龍頭,如今卻在為資金、人才等諸多問題發愁。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銘信禽業給政府的匯報材料中提到,由於農業“投入高、投資回報較低、投資回收期相對較長”,雖然在創建過程中,銘信禽業通過企業自籌、銀行貸款等多種途徑,獲得一定資金來源,但目前在流動資金上,仍顯有較大的資金缺口,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銘信還稱,目前,企業在專業人才招聘、培養方面亦遇到瓶頸,“長此以往,將制約企業及産業的長遠發展”。

  相關稿件
山西煤炭産量逐季增長 2009-11-04
山西煤礦整合進入復産階段 礦井個數減少過半 2009-10-27
山西煤炭業重組三種所有制為2:3:5 2009-10-26
山西運城一市民一年半繡出《清明上河圖》 2009-10-23
內蒙古效仿山西模式煤資整合 200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