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安:價值守望是《今日觀察》永遠的堅持
    2009-11-03        來源:經濟參考網

    今天下午我們一直都在做《今日觀察》的自我體檢,非常感謝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以及來自其他院校的各位專家和學者,用這樣非常專業的研究跟我們一塊度過欄目的一周年。我有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我念一條手機短信,短信是:“北京地鐵四號線將于近日運營,它將成為涵蓋北京教育資源、産業資源連接交通樞紐及著名商業圈的南北主幹線,也將帶動沿線周邊的發展。”就是這樣一條非常普通的短信,我卻一直把它存在手機裏。為什麼呢?我們每天都面臨著怎麼來做新聞評論的問題。剛才我念的這條短信是新聞還是評論?我覺得可能專家們都有各自的界定,我看到這條短信的時候就想到《今日觀察》,我特別擔心它成為這樣形式的新聞。四號線將于今日開通,但是卻沒有告訴我們最本質的事實,四號線究竟是從哪裏到哪兒?它將帶動什麼?我想《今日觀察》決不能忘記評論是事實本身的這樣一個道理,否則就與這條短信一樣了。我認為我們的評論員要是急于用表態式的發言方式進行評論的話,我們不如不做這樣的評論節目。
    《今日觀察》欄目開播這一年的探索應該説不是特別理想,但是我們卻堅持下來了,到現在為止我們依然很難下這個結論,電視新聞評論就是《今日觀察》這樣的模式,但是我們仍舊堅持不懈的尋找。
    第二,創辦欄目之初,許多當時參與策劃的傳播學界裏的教授都認為欄目這句“多元達成和諧”的理念非常好。
    欄目現在採用了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段,用手機、網上留言、場外觀眾等形式來進行“多元達成和諧”的表達。但是正如剛才李良榮教授一針見血的指出來“資訊通道的多元”是不是就等于“觀點的多元”?這也是這個欄目天天都在考慮的一個問題,我們每天都有那麼多的聲音,但是我們真正做到了多元的傳播嗎?實現多元的傳播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怎麼樣才能真正的踐行我們欄目的諾言呢?
    最後説價值守望。價值守望,到底守望的是什麼樣的價值?這其實也是一個每天都在拷問我們的問題。譬如説昨天的節目,成都市取消奧數一事,我們的評論員説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那我就在想哪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資源真正均勻呢?哪個城市能夠做到?做到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前提條件和現實環境又是什麼呢?哈佛大學的教育資源能夠公平的分配給其他大學嗎?也許我這個觀點有強詞奪理之嫌,但是我在想“我們應該怎麼樣面對這樣一個人云亦云的環境?”我們現在面臨了很多現實的問題,教改到底改什麼?是改招生,招收學生的方式嗎?是從幼兒園教育改革開始嗎?不知道。是文理分科嗎?諸如此類的價值拷問,我覺得天天都在。
    我想教改本身,可能還是在于教什麼東西,並不是在于把學生怎麼招上來。現在媒體一談到學生課業負擔的問題,就流露一種不該有的脂粉氣,我們孩子只要書包稍重一點,課業負擔稍重一些,他只要沒有玩的時間,媒體就開始口誅筆伐,説教育出了問題,應該減負。我同意減負,但是大師是怎麼練就出來了,那是在過去的戒尺之下練就出來的,我不希望回到那個時代,但是我也不希望中國孩子成為扛不起中國傳統文化的軟骨頭的一代。這是我覺得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經常説國際視野,有些媒體報道對中國確實有一個誤導,以為教育非常發達的美國,孩子們天天都在玩,從小一直可以玩到大學,進了大學更是玩,美國式的教育不比我們高考的嚴酷性要差多少,這是事實。
    媒體每天都在向社會傳送價值,但我們要把什麼樣的價值給社會?這是一個言論節目應該考慮的問題。我不知道我們做到了沒有,但是我們必須每天都要拷問自己。
    最後感謝開播一年來,所有支援欄目的各界專家學者!感謝我的同事們一年來的付出!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副總監)

  相關稿件
李良榮:今日觀察 洞察世界 2009-11-03
李希光:從《今日觀察》看新聞人才的培養 2009-11-03
胡智鋒:多維度觀察《今日觀察》 2009-11-03
張銘清:寄語《今日觀察》 2009-11-03
劉衛東:解析央視《今日觀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