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從《今日觀察》看新聞人才的培養
    2009-11-03        來源:經濟參考網

    首先對《今日觀察》開播一周年表示熱烈祝賀。
    今天現場我看到了《今日觀察》的工作手冊,在手冊的開始,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是誰?”守則裏做了回答,其中有兩個答案是一個我們是指我是一個敘事者,還有一個回答我是一名新聞記者。
    那麼作為敘事者它的意義是什麼呢,我的理解就是用獨特的視角講述一個準確清晰的事實,用獨特的視角講述一個可讀的可視的故事。今天的一個好記者,一個偉大的記者,他不是為了養家糊口,也不是為了追逐名利,而是一種終生的奉獻。這種人存在不存在,我接觸的人中確實有。
    我就講最近我見到的四位記者。今年國慶期間我去了一趟紐約和華盛頓。去看兩個老朋友,這兩個老朋友住在紐約的郊區,我要看的朋友是一位美國記者。他跟我説你們就放心的來不要怕找不到我的家,天黑了也沒關係,我安排兩輛車到火車站接你們去, 7點多到他家吃晚飯。到了紐約果然看到火車站有兩輛車,一輛車是他自己開的,一輛是他的太太開的,我的這位朋友已經88歲了,他的太太82歲了。一人開著一輛車來接我們,那不説身體,至少這個眼神開車還是讓大家擔心的。
    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事,就是我們《今日觀察》這個手冊上講的記者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提問到老,記錄到老,寫作到老,或者是報道到老。我問朋友身體怎麼這麼好,兩口子都快90歲的人,他非常謙虛,他説主要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的確確是這樣的。
    我這位朋友的夫人,那個82歲的老太太,在陪同我們遊覽的時候,身上背著兩個照相機,還拿著一個傻瓜相機,抓拍用的,跟著我們拍照,這是在中國不可想像的。這裏面我想順便講一下,他的太太是本科畢業,但是在美國獲得了大概13個博士學位,都是名義博士。我再講一兩個小細節。
    他的夫人也是名記者,我們中國最引以自豪的是兵馬俑,第一個報告兵馬俑就是就是他的夫人。大家都記得1971年,在學新聞史的時候肯定會知道這麼一段史實。1971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上接見美國記者斯諾。毛澤東發表一個長篇一個講話,這樣一個講話之後,最後導致文化大革命也慢慢開始結束,完了之後中美關係緩和。但是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在周總理向毛主席介紹斯諾的時候,同時引見了另外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我這個美國朋友的太太,那時候還是年輕的,然後就是她的父親,加拿大駐中國大使。晚上周總理宴請了這位大使和她的女兒,在這次宴請休息間隙,周總理坐在沙發上和郎寧大使非常放松的談,大使的女兒,就圍著周總理前前後後拍了幾十張照片,其中一張周總理看著非常放松,臉上流露出非常親切的微笑,文革期間周總理難得用一種非常真實、開心的微笑,這張照片最後成為周總理的遺像。今天我們還能不能出現這樣的記者。
    活了一輩子當一輩子記者,記者不就是在天天學習嗎?
    討論新聞兩個意義,一種意義新聞界的未來,另一層意義新聞學的未來,當然包括新聞教育的未來,大家有一個意見,現在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生活的便捷,加快了資訊傳播,但是咱們講是不是把我們進入一種傻瓜文化,那麼我們將來還會不會再出現那些影響社會進程的偉大的記者?
    最後我講一下,今天的新聞人才,怎麼培養?日前中國的新聞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1+1+1=1,本科新聞學院或者傳播學院,再加上碩士新聞傳播學,再加上博士新聞傳播學,最後還是新聞傳播學,而這一點在國際上是行不通的。當前國際新聞教育模式什麼樣?國際上要麼本科學語言,再加上一個研究新聞學,更多是本科可能是學物理或者學經濟等其他學科。本科學新聞,而研究生學醫學或者學機械,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畢竟新聞學門檻是很低的這點大家都很清楚。能不能變成1+1+1=3,本著這個理念我們清華大學三年前做出一個實驗,創建了第一個全球財經新聞專業碩士專業,就是為我們財經頻道服務的。三年來招生非常好,每年招60個人,30個國際學生,國際學生都是西方學生,到中國來拿新聞學的碩士學位,另外30個學生是中國學生,通過考研進來的,要求什麼呢,要求本科,不要學新聞,本科就是學英語就行,研究生學新聞,全是英語教學,學新聞還不夠,同時一半學時是學經濟學、會計學,變成1+1+1=3。與此同時我們在做各種遊説和公關活動,從教育部到中宣部,當時原來我們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是陳曦,陳曦去了就想推廣這個模式,經過高層領導和中宣部的聯繫,今年就決定了教育部和中宣部聯合下文決定,清華、人大、北廣、復旦、北外等,共五所大學作為國際新聞碩士的培養基地,清華新聞學研究生入學的門檻就是本科必須是英語專業,然後加三年新聞專業學習,新聞專業課可以有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寫作、財經新聞等等。
    最後再講一點,到底這樣一個改革,能不能被國際上接受。因為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邀請美國新聞教育評估委員會,到清華大學進行新聞評估,一般人不願意做這件事情,這挺麻煩如果評估不好挺丟人,可以講這是在亞洲第一個新聞院校,就是邀請美國新聞教育評估員評估,評估的結果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這個全球財經新聞可以講如果現在評估肯定是通不過項目評估。現在問題就是本科,本科清華大學新聞學是全國最好的,但在專業設置上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本科的新聞學,包括傳播學的課程,不能超過了30%,要求新聞學和傳播學課程加在一塊不能超過30%,不管是什麼傳播學原理研究方法,新聞寫作,還是電視攝影,攝像,整個加一塊不能超過30%。剩下70%的課程是什麼?是人文、自然、科學、環境、工業産業、國際關係、國際政策這樣一些東西,不能少于70%。再一個問題難以改變就是兼職教師,國際標準要求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師,來自業內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媒體,兼職教師不能少于30%,目的是通過這些業內兼職教師輸入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識。但這一點我想從全國來講,估計10%都不到。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相關稿件
胡智鋒:多維度觀察《今日觀察》 2009-11-03
張銘清:寄語《今日觀察》 2009-11-03
劉衛東:解析央視《今日觀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9-11-03
通脹預期下如何念好“理財經” 2009-10-28
郭振璽:央視財經頻道改版見成效廣告投放大增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