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解析央視《今日觀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9-11-03        來源:經濟參考網

    首先我對《今日觀察》欄目談一點個人看法,這個欄目開辦一周年非常的成功,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立體化全方位的整合社會資源;第二評論選題故事化新聞價值高,有看點;第三以觀點吸引獨到為特點,彰顯解疑釋惑的作用,有賣點。可以用三高來概括,就是高端,它的話題是百姓視角,但是不是普通話題具有普遍意義;第二,主持人、評論員和專家組成的三方對話平臺,觀點細膩,在有些節目當中大有醍醐灌頂,淋漓暢快之效;三是高品質,今天的事情今天説,還要快説,及時快點。這是我對《今日觀察》欄目整體印象。
    下面我想從社會技術與媒體理政的角度談談《今日觀察》建設,這些屬于個人體會,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專家和業界同仁指正。
    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受到支配社會生活的技術力量的推動,從技術力量來看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個是自然技術也叫工具技術,另外一個就叫社會技術,我們也叫它社會管理技術。很長時間以來各界對于自然技術力量感興趣,對于社會管理技術往往是忽略。所謂社會管理技術就是人類改造管理社會調節優化社會關係,解決社會矛盾的實踐性支援體係,社會技術往往通過調整社會關係,解決社會矛盾,調控社會發展方向、管理社會事務來達到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
    新聞媒體和傳播技術是社會管理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傳播技術就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古希臘的哲學家把演講術視為最崇高、最精致的學問和藝術,掌握語言、精通傳播是貴族王權階層壟斷政治權利,實現國家治理、管理社會的重大技術。那麼在中國也是如此,聖賢必是精通傳播技術,那麼從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角度來看,統治集團一般來説都掌控著傳播的技術,這種技術界定了當時人們的時空觀念,時空感覺和意義。近現代國家我們管理社會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各種調控手段和整個機制來完成的,其中包括四大機制,比如國家行政管理機制,社會公共組織整合機制,倫理道德和文化整合機制,最後還有一個媒體的輿論整合機制。
    新聞傳媒是國家管理社會的軟性手段,是國家治國理政的輿論平臺,它隸屬于媒體的機制,這種軟性的管理手段,主要通過媒體理政來實現,什麼是理政,簡單講就是治理政事,自身固有的政治心態與政治資源的特徵,在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中發展它治理政事的功能與作用。説到理政,這裏不能不説一下執政的概念,我們在學界有媒體執政的概念,也叫新聞執政,顧名思義通過新聞媒體來執政。那麼在我國,比較早的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李希光教授,他在全球傳播語境下,將新聞執政看成是輿論能力的方式,利用新聞提高公共政策部門的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力和執政合法性。那麼在這裏我們用李教授媒體執政概念,是因為媒體執政是從政府的角度來闡發執政的方式。我的文章則是從媒體本位出發來分析當代大眾傳媒自身的政治形態,理政的功能,那麼我們強化媒體執政的意義,就在于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當代中國仍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政府轉制以及文化振興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當中,在社會結構急劇變化的關鍵時期,社會秩序失衡,行政管理失誤,社會結構失衡的現象較為普遍,新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新聞媒體的公眾領域身份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它的社會管理和輿論糾偏的功能愈加凸顯,當下影響中國社會發展有六大因素。
    第一,數字信息技術;第二,金融危機下的經濟一體化;第三,市場經濟與國家幹預下的經濟結構轉型;第四,公民社會的構建;第五,網絡催生政治民主;第六,文化多元交流與融合。在這種更加開放的視角下,解析央視《今日觀察》所體現的媒體、公民和政府三方的合理關係,就是考量媒體力爭的宏觀背景,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高度發展大眾傳媒,是政府必須開發利用的政治資源和執政手段,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決定。在建設法制政府、陽光政府、透明政府過程中,適應了時代的變化,以積極的態度調整與媒體的關係,政府與媒體共同保持對時代深刻體驗,共同面對社會轉型與時代變遷的主動適應,這種做法卻是明智之舉,這是最具有政治體制改革意義的重大舉措,也是當代中國新聞改革的新特徵。
    第三,在中國公民社會賴以成長的條件和現實空間不斷形成拓展之中,公民的自主意識也在加強,更加自覺的積極地參與到與公共利益相關的社會突發事件的考慮中來,新聞理政,正是對媒體、政府、公眾三方上述現實需求的回應,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新聞理政是媒體正確應對現實嚴峻挑戰和完成歷史重任的雙重需要,具有突出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
    《今日觀察》自身體現的媒體輿論特徵:
    第一,密切關注和把握社會整體的脈搏,及時調控社會歷史流向;第二,研究社會思考與現象,以思想庫、資訊庫及中央政府外腦的身份來提供有效的決策資訊;
    第三,作為重要的社會糾偏和社會積極再生機制,以X光透視式的方式來消除社會的消極現象,幹預社會生活,引導正確輿論,推動制度建設;
    第四,聚焦社會問題,解讀熱點實踐,以積極的輿論,獨特的視角引導社會的整體意識域知覺;
    第五,構築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平臺,拓展政府行政空間與執政能力;
    第六,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養,提高公眾信心的利用能力;
    第七,保障公民通過媒體實現政治參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第八,為社會提供公眾利益的媒體訴求通道,協調社會利益關係,體現社會公平正義;
    第九,為國家媒介係統積極準確地解讀政府出臺方針政策。
    最後我想對《今日觀察》做一個友情提示,一是適當變換一下節目的結構,否則容易産生一個形式上陳舊的單調之感。另外,有些節目涉及了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事件,體現在節目中涉及的公共權利部門,特別是直接責任部門的缺位現象比較嚴重,比如“釣魚執法問題”那檔節目,還有“重拳能否剔清網遊行業”,以及“杭州的飆車案”,好像我們媒體和公眾大家在一起憤怒譴責了當事人,尤其是公權力。但是看完節目以後,我們有一種隔墻撓癢,不解渴的感覺。
    總之網絡技術催生了公眾新聞,社會記者,推進了社會政治民主化的進程,當每一位公民都可以成為資訊發布者的時候,對于我們職業傳播者而言,觀點就是賣點,話語權就是執政權,解釋權加上獨到的觀點就等于執政資源,《今日觀察》堅持這種傳播理念,切合了時代的需求,謝謝各位。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相關稿件
首屆海峽兩岸城市發展與合作論壇在京舉行 2009-10-29
第三屆中藥飲片創新發展論壇召開 2009-10-22
“北京數字集群論壇”舉行 2009-10-20
“主要經濟體論壇”為氣候變化大會預熱 2009-10-19
諾獎得主馬斯金將出席招商證券論壇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