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包的例子多種多樣,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眾包。比如説,某個專利律師在“創新中心”看到某個化學難題,然後在個人電腦“實驗室”上解決,這就是一種眾包。糾正“維基百科”上 一個拼寫錯誤,在YouTube上傳了一段視頻,或者某位作家(比如我)將書的部分內容發表在網上,某個人提出了編輯方面的建議,這些都屬於眾包。
眾包的概念包羅萬象,涉獵廣泛。在“預測市場”上,為了獲得新穎的解決方法而集思廣益,這是另外一種眾包——利用的是人們的創造力。而創造力是種不斷更新,永不枯竭的資源。
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創意成果籠統的稱為“用戶生成內容”,近年來它的發展速度驚人。眾包並不等同於“用戶生成內容”,但它常常會圍繞後者進行商業開發。“用戶生成內容”總是背負着“業餘”、“幼稚”或者“業餘加幼稚”的罵名。但這是有原因的:很多內容確實如此。
有段時間,幾乎所有的文化都被視作“用戶生成內容”。前文提到過,很多最偉大的藝術和科學成就的締造者,正是今天我們稱作“業餘愛好者”的那類人。
但是,即使這種看法也低估了那些業餘詩人和兼職畫家作品的價值,這些人已經被歷史遺忘,那些輝煌的作品雖然沒能流芳百世,但也曾在那個年代獲得了應有的肯定,即使這肯定僅僅來自身邊的親友。
大規模再生産----也就是攝影、電影,留聲機和收音機出現後使文化産品大規模商品化——的年代到來之前,觀眾和創造者之間的區別比現在小的多。工業時代之前的幾個世紀裏,創造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互動也更多。
音樂創作的新方法是分發散頁樂譜,然後根據各個地區的偏好和個人的即興發揮來詮釋(音樂)。在農業佔主導的社會,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娛樂是以地方劇院、教堂布道、周末舞會等各種室內活動的方式進行的。娛樂是人們之間彼此消遣的私事,最多算是地區事務。那時,幾乎沒有我們今天説的“大獲成功,風行一時”的文化産物。
隨着留聲機、收音機以及電影這類現代技術的出現,娛樂的形式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的大量生産和發行,需要一種更為被動的消費方式。
在文化製造者和文化消費者之間産生了分化。從歷史的角度看,與其説“用戶生成內容”的快速發展是種新現象,不如説我們內心一直期待着和媒體進行有益互動(也就是參與創造過程)。
因特網的結構讓權利變得分散,從而為我們創造了消費媒體內容、參與媒體製作的天然平台。網上 的“同人小説”(Fan Fiction)很受歡迎,讀者可以改編任意的作品,比如《星際迷航》,《哈裏波特》等。這是古老的口述故事在今天的一種表現形式,口述故事的過程,也就是講故事的人改編故事的過程。
在20世紀90年代初萬維網出現之前,因特網是一種“多人對多人”的交流工具,最初通過電子郵件,接着是網路新聞群組。它們很簡單,主要以文本形式出現。今天幾乎所有的社交網站或者“雅虎群組”這樣的社交中心都有論壇,它們就是這些論壇的前身。最先使用萬維網的人自然是那些已經熟悉了因特網的人,所以,早期網頁的模式都很類似——重視個人貢獻——即使那時和現在一樣,貢獻的主要組成是一些誇張過激的言論。
在互聯網上,無人問津的博客和最大的企業行銷網有一個相同的優勢:一點即到。
數學很好的男孩沒能去讀工科學校,在科學項目中敢於大膽想象的女孩在別人的鼓勵下學了文科,其實本身並不情願……然而,我們並非只能在既定道路上走下去,眾包為我們提供了別樣的可能,從這點上講,它不僅僅是一種降低成本的策略。
2006年夏天,我參加了朋克搖滾的盛宴——Warped tour。這不僅是亞文化的一次活動——每年有將近一百萬人出席Warped tour,它不但為眾多不知名的搖滾樂隊提供了一次亮相機會,更重要的是,它還為很多人提供了商業空間——在舞&四週,人們自己搭建了帳篷和涼亭,在外面販賣文化商品,熙熙攘攘。這裡有很多音樂人寫詩集,或者經營自己的小紋身店,也有人有自己的網站。所以這些小孩並不需要將自己説成是某個行業的專業人士,並視同行為競爭對手,他們做這個,只是因為這讓他們興奮。
眾包是這種規則的例外。給一百個人拍照,你會得到99張模糊不清的相片和一張永恒的——或者説的直接點,有銷路的——圖片。在這類創造性的工作中,眾包的本質是去蕪存菁。
眾包內容的構成和那些依賴集體智能的東西有很大不同。預測市場或者眾包網絡的任務是將分散的信息聚攏起來並善加利用,這給它自己提出了很多挑戰。首先,大眾必須要多樣化,而且從理論上講要精通相關領域,比如科學或股票市場。但是,一般來説大眾並不需要彼此互動。實際上,從Marketocracy的例子中能看出,互動會導致相互商議,這樣會削弱思維的多樣性,而集體智慧正是依靠多樣性才生生不息的。
將創造性的工作眾包,需要一個健全的社區,社區成員要對自己的技能有所承諾,最重要的是對彼此有承諾,這種承諾不能流於表面,也不能曇花一現。眾包沒有傳統形式的獎金——這已經成為一種規則,經濟上的回報是微不足道甚至不存在的——這種創造性生産是在社交環境下發生的,勞動的過程就是意義。
無論最好的點子是通過什麼方式表達出來,都會提高原創者的地位。其他人自然會努力達到或超越那些由最有才華的夥伴定下的標準,漸漸地,由社區完成的工作,其質量將得到整體的提高。
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大多圍繞如何提高個人技術,這絕非偶然。人們喜歡學習,同時也好為人師。社區能準確識別出其中最有才華的成員,並突出他們的成果。缺乏這種篩選,去蕪存菁的任務就落到了那些利用眾包的公司身上。眾包的工作特點是處理數量龐大的提交內容,這通常是很重的負擔。所以,即使是我們喜歡的工作,和志同道合的人共事也比較開心,這些都是公司採用眾包的原因,它對工作的激勵作用顯而易見。
在最佳狀態下,大家會全身心投入工作,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而且幾乎分文不取。——比如在調查政府瀆職案中,《邁爾斯堡新聞報》的讀者們,以及為Threadless設計新款T恤的人們。
但眾包並不是免費的午餐:建立一個社區並不容易,想要維持下去則更不容易。這要求管理者以一種新的方式思考問題,這種方式與幾十年來標準的商業條約背道而馳。 由於沒有通常意義上的薪水,人們就希望通過另一種方式獲得補償——擁有個人貢獻的所有權。這常常需要公司不要對知識産權做過多限制,比如提供專利共享協議或者放棄對成果的所有權。成員凌駕於公司之上,産生享有專利的感覺,這意味着公司要向成員開放決策過程——對於一些行業競爭激烈的公司來説,這是一味苦藥,但這是唯一的方法。
你不能擺布社區,只能引導他們。如果不是完全透明,參與者就無法接受。——以誠相待,建立信任,否則,一旦他們感到自己被利用或者被剝削,就有可能轉移到別處,很可能是競爭對手那裏。
當公司制訂了正確的策略,並能和社區和諧相處,會産生高效率的生産模式(而且低成本)。iStockPhoto並不僅僅在價格上能比競爭者低99%,它還培育了一個規模很大的社區,裏面充滿了活躍而熱情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不但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能不斷進步,為公司提供越來越好的産品,而且絲毫不增加成本。儘管他們的報酬如此之少,但裏面的人還是覺得心滿意足,雖然這些回報都是無形的,比如受到良師的指導,或者交到新的朋友。
在完成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的過程中,iStock並沒有改變這個産業,而是發明了一種新産業。
煤礦中的金絲雀①
説到布魯斯 利文斯通(iStockphotoCEO),人們總喜歡講一件事。2005年末,世界最大的圖片機構格蒂圖片社希望能夠收購iStockphoto。離草擬合同還有很長時間,利文斯通為了表明他對此次合作的誠意,將格蒂Getty字樣的商標紋到了自己的手腕上。然後將這張紋身的照片用郵件的方式寄給了格蒂的CEO喬納森 克萊恩(Jonathan Klein),同時還留言“別讓我在這個詞後面再寫別的。”
這只是個傳説——是決心和堅毅的象徵,同時也帶點恰到好處的詭異——為了突出這次合作多麼成功。就利文斯通來説,這筆交易絕對有額外的價值。
利文斯通喜歡肌肉車,搖滾髮型,還有紋身。這讓人覺得他不像個CEO。但我更喜歡將他視為,比如2020年,某公司當仁不讓的總裁,一個和iStockphoto很像的公司。
iStockphoto的總部坐落在加拿大卡爾加利艾伯塔市中心一個廢舊的工廠裏,只有一間像洞穴一樣的房間,這裡的僱員人數只是他們實際勞動力很小的一部分。利文斯通穿着T恤和仔褲,坐在一張看似隨便挑的桌子前——桌子放在地板中間。在這樣一個靠分權成長起來的公司,角落辦公室②似乎沒有了意義。Westeel Rosco公司在1925年建立了這個工廠,生産釘子、螺絲和其他少量的五金器具。和Westeel Rosco不一樣,iStock的産品——庫存圖片,插圖和視頻不是在某個地方生産出來的,他們是由全球性的流動勞動力創造出來的——大約有5萬名業餘攝影師和藝術家,其中靠iStock為生的人不足10%,但他們熱愛這家公司,幾乎沒有傳統公司能與其匹敵。
在舊的Westeel Rosco工廠做著全職工作的員工僅僅起到支持社區的作用——“社區”是唯一適合的詞——每天iStock提供給市場的産品都是由他們生産的。社區成員自稱“iStocker”,對於利文斯通和他的投資者來説,這個社區一直相當出色。公司自成立以來,每月的增長都是兩位數,格蒂在2006年初收購iStock的時候,付給公司5000萬美元,利文斯通拿走了一半還多。
首個庫存圖片機構成立於1920年。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它其實不算是種行業,只是在商業雜誌中販賣一些素材圖片。很少有攝影師僅靠這類業已存在的圖像為生。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生了桌上印刷革命,之後一切都改變了,這次革命讓出版界獲得了極快的發展,同樣增長的還有對圖片的需求。一夜之間,攝影師靠圖片版權獲得了一年6位數的收入。但
①原文為:金絲雀對瓦斯很敏感,只要礦坑內有瓦斯就會焦躁,啼叫,因此以前礦工們都會在礦坑裏放金絲雀,當作早期示警的工具。
②角落辦公室,即處於公司最佳位置的高級辦公室, 通常指總裁或總經理辦公室。
庫存攝影相對來説仍是一個很小的工業。每年整個行業的全球總收入估計達到20億美元,這比禮品籃市場強一些,但仍然比蘭花的年銷售額略少。
僅僅幾年時間,大量有才華的業餘愛好者,用便宜但分辨率很高的數碼相機顛覆了這個行業。2000年,專業級別的圖片仍然是稀缺資源。但它不再是了。這並不是説高端攝影市場已經消失。一個有天賦的攝影師總是會找到工作。但在庫存圖片業,“專業”對中游和下游的人來説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只需要經過簡單的培訓,幾乎人人都能拍出不錯的照片,精細而複雜的相機和圖片編輯軟體會完成剩下的工作。iStock利用了這一事實。
設計公司和其他預算有限的小公司很快接受了這種“微利圖片庫”的模式。一位圖形設計師告訴我,他以前買一張圖片要花上百美元,現在不足十元。“我把自己儲存的一些圖片傳給我的客戶,剩下的留着,我們都很高興。”
對於買方來説,iStock也許是福音,但它卻給庫存圖片的職業攝影師帶來了各方面的困擾。洛杉磯的攝影師馬克 哈默爾就是一個例子,他不得不徹底學會接受新現實。2005年,哈默爾通過庫存圖片賺了大概6萬美元,大部分是通過格蒂。到了2007年,收入銳減為3萬5000美元。“如果我看一下線形圖,收入是一直下滑的。我現在真的非常專注於尋找工作。最近我從剛從倫敦回來,拍了70張特別棒的照片。我可能會把他們發到網上,但根本不必費時間上傳到圖片機構,他們賣不掉的。“哈默爾説。
格蒂的股價説明,哈默爾並不是唯一遭此厄運的傳統攝影師。2007年7月底的一個周末,我到卡爾加利去參觀iStock的時候,它的母公司格蒂宣布,本季度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收益了。
在我回家後,又過了幾週,公司的股票跌了32%。2008年1月,股票降至最低點,達到21.80美元,比上一年二月跌了60%。此後不久,格蒂就宣布以24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出售給私人股權投資公司“海曼&富萊曼”(Hellman &
Friedman)。第二個月,格蒂提交給證券交易委員會一份文件,預計到2012年,iStock的收入將接近現在的4倍,達到2億6200萬美元。然而,在總收入中,傳統庫存産品部分佔有的比例將從現在的50%降低到不足30%。
儘管導致了整個行業的經濟崩潰,但庫存攝影業的眾包,突出最多的,還是這一現象的廣闊前景。和T恤公司Threadless.com一樣, iStockphoto遇到了一個極為划算,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型。據iStock的商業開發經理加斯 約翰森(Garth Johnson)説,他們還處於一個增長周期的初始階段。
約翰森認為,iStock的圖片太便宜了,公司可以開發廣闊的海外市場。網站有近40%的顧客居住在北美之外的地方,2007年,iStock在法國,日本,西班牙和德國創辦了單獨的網站。這些網頁使用的是當地的語言,以本地攝影師的作品為主要內容。“我們甚至還沒有開發這些網站。”約翰森説。“今年我們將開始複製這些網站,在全球範圍內開發當地的社區。”約翰森認為,全球的庫存圖片市場總價值高達50億美元。微利圖片公司在本行業傳統的公司眼中,是種不文明的巧取豪奪。約翰森説,這種觀點太鼠目寸光了。“他們只是盯着現在的市場,然後説,‘他們奪走我20億美元的份額。’而不會想,‘雖然我比原來少分了幾塊披薩,但整個披薩比原來大多了。’”
這場劇變攪動了整個庫存圖片業,它是一個信號,就像小型的火山爆發後可能是災難性的大地震。
庫存圖片業已經進入豐裕經濟,其特點是消費品極大豐富,産品價值陡然降低。在這個行業裏,iStock遙遙領先。因為工具變得更便宜,業餘文化已經興起,志同道合的人組成社區等因素,造成數碼圖片鋪天蓋地,但這些並不是庫存圖片業的阻礙。
手機有了攝像功能,所謂的“草根狗仔隊”便可以抓拍到很多明星即興的照片,然後賣給新的圖片機構,比如Scoopt——這個機構的特長是買進和推銷他們的照片。2007年3月,格蒂也買下了Scoopt,“他們能搶在別人之前獲得新聞。”Scoopt的競爭對手Buzz Foto的創始人之一,布拉德 艾特曼説。這是一個可能性的問題:格林威治村大街上的一群行人比一個狗仔更有機會拍到格溫妮絲 帕特洛(Gwyneth Paltrow)買咖啡的照片。
隨着大眾掌握的新技能越來越多,其他一些商品也開始進入豐裕階段。其中,用戶自製的色情電影在DVD銷售上創造了驚人的利潤。大眾也製作廣告片,合作電視腳本,錄製和發行自己的音樂,他們分析政治局勢,開發電子游戲,製作長篇電影。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活動都發生在一個和現實世界平行的領域,並沒有帶來類似庫存圖片或者色情電影業中的經濟劇變。
然而,隨着越來越多的公司嘗試將這些源源不絕的創造性能量開發成商品,這些平行的世界開始彼此碰撞,眾包開始了,專業化製作開始向社區製作轉變。
從本質上看,預測市場和解決問題的網絡都是種附屬品:他們為公司提供一種完成舊工作的新方法,可能更科學或者能更準確的預測出分配資源最好的一種方法。
“創新中心”不是寶潔的競爭對手;它幫助寶潔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産品。但那些需要製造的産品和人們擁有的知識不同,如果將前者眾包,可能會取代或破壞現有的公司。這麼説是因為,在庫存圖片業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有跡象表明,它很容易蔓延到其他媒體或娛樂行業。問題是,iStock的秘密配方是否能應用在諸如電視,新聞等領域?有沒有可能延伸到任何用比特和字節交易的行業呢?
社區即公司
有人説iStock就像一個教派,這種類比並非完全不公平。網上最成功的公司(大部分交易的是大眾的創造性成果)都有一個宗教靈魂般的人物,這並非偶然。iStock的加斯 約翰森指出,“布魯斯之於iStock就像湯姆之於Myspace。”對於過了30歲的讀者來説,一説到湯姆,就想到湯姆 安德森——社交網站的老大Myspace的總裁,也是該網站第一個和註冊用戶打招呼的“朋友”。
公司的全新本質是社區優先,在這種情況下,在建立社區的過程中個人崇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對iStock的成長,利文斯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安德森對Myspace的作用。約翰森説“在網上,利文斯通是一個性格鮮明,魅力超凡的人。”
現在,至少從領導教派的角度來看,人們大概不再需要利文斯通了。我們可以放心的説,iStock已經超越了建設社區的階段:現在網站有近5萬名參與者,而格蒂的其他分支機構總共只有2500名攝影師。
“我們一無所有,一切都是社區的。” 加斯 約翰森説。“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影響到這些人,無論他們是否有錢買攝影器材,或者是否用賣照片的錢償還貸款,他們都希望表達自己的聲音,我們必須給他們(這個機會),因為社區就是公司。”
其中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但也有不利——即使最小的改變也能擾動變幻莫測而又充滿激情的iStocker社區。2006年3月,iStock在網站的論壇推出了新功能—— “論壇計量器”,當時的新聞稿有些敷衍了事,説它通過“複雜難懂的科學方法”(包括在論壇上發帖子的日期和數量)來計量一個iStocker受歡迎的程度。
這個“計量器”通過紅,黃、綠的一組條紋來顯示結果,但人們並不喜歡這個設計。這個“計量器”是以什麼標準來評估社區成員受歡迎程度的?它的作用又是什麼呢?——對此,社區提出質疑。在推出後不久,“計量器”就被撤銷了。
因為受雇於公司,僱員們幾乎要接受公司的一切政策,最慘無人道的政策除外。但社區成員不同,他們不會為誰逗留,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把照片賣給iStock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沒從公司領薪水。利文斯通笑言“不是他們為我們工作,而是我們為他們。”
如果iStocker在這裡有一種主人的感覺,那是可以理解的:iStock社區比公司成立的時間還早。就像Threadless的傑克?尼克爾和雅各布?德哈特一樣,利文斯通並沒打算改革這個行業,開始他只是想滿足一個個人需求,同時幫助一些朋友。
2000年,利文斯通正在卡爾加利經營一個圖形設計和網站代管公司,他本身是一個勁頭十足的攝影師,幾年來,認識了很多圈中的攝影師和設計師。2000年初,他將自己的2000多張照片放在網上。任何人只需留下電子郵箱地址,就可以下載這些照片。利文斯通的朋友也決定和公眾分享他們的照片。那年6月,這個剛剛萌芽的社區建立了一個信用機制:別人下載一次你的圖片, 你就可以下載一次別人的圖片。
這是網上逐漸成長起來的無貨幣交換經濟——互惠經濟的一個經典案例。在iStock成立初期,每個人都從網站拿走一些圖片,做為回報,再分享一些圖片。“給予者同時也是接受者。”利文斯通這麼來形容。
一分錢都不用花,大家就能得到新圖片。很快,朋友的朋友們都聽説了布魯斯這個絕佳的點子,並開始上傳他們的圖片。到了2002年左右,更多的人聽説了iStock,網站開始接近飽和。為了網站的運行,利文斯通每個月花在寬帶上的錢就需要1萬美金。他本可以通過廣告收入來支付維護網站的費用,但他認為,那樣就違背了網站的精神。——“焦點應該放在社區和好的作品上,廣告會喧賓奪主。”利文斯通説。
就這樣,他開始給照片定價,一張照片0.25美元,並將這個系統向大眾開放。網站的訪問量開始呈冪指數增長,這個網站就是今天的iStockphoto。
接着,利文斯通將照片的價格提高到1美元一張。他説,“我當時覺得它可能會成為一種副業。”但很快,網站的發展就遠遠超出了這個預期。照片的質量並不總和傳統的庫存圖片機構一樣高(或者相當),但除了一些辨別力很強的消費者,很少人能看出這些區別,況且在價格上兩者無法相提並論。
到了2004年,一些其他的所謂“微利圖片”出現,他們的發展戰略和iStock很相似。專業的圖片社開始驚慌失措。他們指控道,這些微利圖片很劣質,如果讓這些不達標的照片充斥整個市場,會毀了這個行業。起初,庫存圖片工業聯合起來,一致對抗iStockphoto和其他所謂的微利圖片機構(比如Shutterstock和Dreamstime)。但在2006年初,格蒂——目前是這個行業裏最大的機構——反其道而行,買下了iStockphoto.
“如果有人搶你的生意,最好的方法是讓它成為你生意的一部分。”在收購完成後不久,格蒂的CEO喬納森 克萊恩對我説。規模較小的雜誌,非盈利組織,以及所有網頁都從iStock高産量,低成本的模式中獲益。2008年2月,在iStockphoto購買照片、視頻、插圖以及動畫的固定顧客達到了100萬。儘管格蒂沒有透露iStock到底為公司賺了多少錢,但數字已經超過了收購時價格的3倍,這讓格蒂成為該行業中成長最快的公司。“布魯斯的才華在於,”喬納森 克萊恩曾對我説,“他將社區變成了商業。”
在我到卡爾加利訪問時,我將克萊恩的話轉述給利文斯通,他補充道“我同樣也將商業變成了社區。”是的,這是真的。iStock為初出茅廬的攝影師提供了一切形式的免費指導,論壇充滿了各種關於鏡頭尺寸,偏光鏡,F-Stop①曝光設定等問題。iStock不能讓你變得更富有,卻能讓你有機會交朋友,並成為一個更好的攝影師。
在我的採訪期間,利文斯通和他的職員花了近一週時間思索一個新聞稿。我第一天到他們辦公室的時候,利文斯通和十幾個僱員正聚在一個小會議室裏。iStock即將宣布漲價的通知。
格蒂已經給iStock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提高價錢,在堅持了幾週以後,利文斯通同意有限的提價。這個消息可不能通過那種格式化的新聞稿來宣布——任何關於産品定價以及銷售方式的改變,都需要小心翼翼。在經營公司方面,利文斯通仍然受到社區的認可。他笑稱自己為社區打工,其實他沒開玩笑。
F-Stop 是攝影技術中的一個術語, 增加一個f-stop就相當於調整照相機使曝光加倍, 反之,減少一個f-stop 就是使曝光減少至原來的一半。
公司已經給iStocker打了預防針,在論壇頂部有一個F5的按鈕。在電腦中,F5可以刷新所有正顯示的頁面。和所有優秀的社區一樣,iStock也有自己特殊的禮儀和語言,“在iStock,這是‘大事來臨’的暗號。”利文斯通解釋説,“但我們還不準備告訴你們是什麼!”社區的回復是“勃然大怒。”“僅F5這個按鈕,我們就得到了大概7頁類似的回復。”他説。
利文斯通決定從長計議,召集同事開會並發表講話。他的同事和他一樣,都喜歡在辦公室穿的很休閒,通過筆記本上花花綠綠的貼紙可以看出,大家都愛趕時髦。
“好了,星期五會有很多事發生。第一,價格的變動。屆時,我們會宣布所有這些很酷的事情。”iStock提到的很酷的事有很多,其中包括:圖片最暢銷的iStocker將在格蒂的網頁上(該網頁仍在賣價值數百美元的高端圖片)輕鬆的銷售圖片。此外,網站將推出100%銷售日,iStocker將在當天得到自己照片的全部銷售收入,而不是標準情況下的20%-40%。
我感到很迷惑,為什麼利文斯通和他的同事要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想方設法讓一個看上去並無爭議的舉動變得更好接受呢?——iStock的低端圖片價格只漲了十美分而已。
“我們怕的是銷售量下降。”利文斯通解釋説。“有些人總是説天塌了。他們擔心我們的客戶會流失到競爭者那裏去。”——這不是無中生有的恐懼。
毋庸置疑,iStock一手開創了微利圖片産業,但現在這個行當已經變得擁擠不堪。此外還要考慮到總共大概100萬的客戶,“他們會説‘你毀了我的生意,現在買25張照片,我要多花3美元。’好吧,對不起,但如果影響這麼大的話,也許説明你的生意也並不怎麼樣。”接下來是一些關於如何宣布價格調整的爭論。“我們可以坐在那試着解釋插畫的價格兩年來都沒漲過,而視頻從第一天開始就維持這個價格,但如果我們那麼做,就像把那塊邦迪創可貼撕掉一樣——‘來看看吧,一切都變了,接受這些壞消息吧’”
最後,利文斯通批准了兩個不同的新聞稿。這兩個的區別看上去很微不足道,但事實上極好的反映出iStock是怎樣處理和社區的關係的。第一個通訊是在媒體上發布的,漲價的消息被隱藏在文章的最後。而發給社區的通訊則將漲價的消息放在了最開頭,並輔以一個顯眼的鏈結——你可以立刻到論壇裏發泄感受。
“如果我們把這個消息放到任何別的地方,他們都會説‘你們想掩蓋這件事嗎?你們在隱藏些什麼?’”社區的事實聯絡人羅伯特邁克唐納德,告訴我,“這麼做很聰明。”(但如果在媒體上這麼做,很明顯沒人會覺得這是明智之舉。)利文斯通補充説,“iStocker接受了價格的改變,在論壇中發表了很多帖子來談論這件事。我們只是認為,我們做的一切可能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這個事實。”
這個策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公司在下午4點38分發布的消息,我在麥當勞裏上網查看社區對此的反應。4點46分的時候,已經有16個關於漲價的帖子了,但讓工作人員如釋重負的是,大部分的帖子是正面的。
心靈桃花源
就在iStock宣布這個重大決定的前一晚,利文斯通在市區一家很時髦的飯店和眾多來訪的顯貴們共進晚餐。加斯 約翰森一邊吃着鹿排喝着紅酒,一邊談起了iStock的成功帶來的回報。約翰森的部分工作是在iStockphoto的節日——旅行攝影網站iStockalypses的活動中扮演護花使者,他説,“老兄,iStockalypses太瘋狂了,那種狂熱的程度讓你難以置信。人們見到我會説,‘你在iStockphoto工作!哦上帝!我愛……死你們了!’然後和我們擁抱。如果是女孩還會……”約翰森的聲音漸小,他喝了一小口紅酒説“要不是我結婚了……”
公司不惜一切代價努力讓人們感到,為iStock拍照更像一個好玩的大型游戲而不是工作。iStockalypses不同於iStockphoto,它是另外一種方式,沒有其他地方比iStockalypses更能體現iStock精神。對於一個在網頁基礎上建立的公司和社區來説,這些線下的活動已經變得相當重要。
流程很簡單:公司定好旅店,模特,在事先選定的城市確定拍攝地點(近期的iStockalypses在布拉格,德克薩斯的奧斯汀,以及巴塞羅那舉行),然後向50-60名iStocker售票,這些人到這兒來是為了社交,游覽,以及拍些好照片。
剛開始,iStockalypses是為了滿足一種簡單的需要——在網上結識的人想在現實生活中見個面,但他們卻詮釋了iStock社區最核心的力量之一:最棒的攝影師好為人師,而新手們則樂於學習。
“有一個自稱Subman的人,”利文斯通邊説邊轉向約翰森和我,“他每次都來參加,他是一個成就卓著的人,為Dwell(‘一個高端設計雜誌,走奢華視覺路線’)和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雜誌拍照。他來這參加這些活動是為了幫助不同的新人,對他們進行一些藝術指導。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事實上他並不是特例,而是種規律:我們出類拔萃的攝影師想要分享他們的所得。” 這些所得,有很多是從其他的iStocker那裏學來的。
iStockalypses如此受歡迎,以至於幾年前istocker開始自己舉辦這類活動。約翰森告訴我“幾年前,在倫敦的酒吧舉辦過一次完全由iStocker自己辦的活動。”相比公司發起的活動,這些活動算是“迷你lypses”,他們是“100%用戶創造的”,“所以開始的時候‘迷你lypses’只有大概20人左右。”約翰森解釋説。“這次大概有50人,來自美國,瑞士,俄羅斯,非洲。有一些和達利博物館有&&,所以我們能將那裏作為一個拍攝地。太不可思議了,我真想不到我們的iStocker怎麼會有這些關係。”
但是,將社區&&在一起的並不僅僅是這些活動,還有活動背後的精神。為iStock工作本身就是回報,這點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iStocker保持着一定的團隊精神,這種精神存在於每一個論壇的帖子,博客留言,以及對照片的評論中。對成千上萬的準攝影師來説,這裡有着太多的好處,這點毋庸置疑。5年前,一個有抱負的攝影師可能會認為自己的熱情是種不現實的愛好,但隨着iStock和其他競爭網站的出現,現在這種熱情代表你有機會加入一個由其他愛好者組成的完善社區,偶爾還能掙些外快。
而且在一些正在引進iStock的國家,比如印度——這些在美國賺得的所謂“外快”也能構成充足的收入來源。
眾包的關鍵是為人們創造出一個心靈桃花源,滿足了大家的精神追求,iStockphoto讓這種激勵作用變得更加完美,它的戰略帶來了驚人的成本效益,很多公司準備通過眾包賺個缽滿盆溢。iStock的利潤率是55%,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公司需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工作環境,也就是社區——在社區中,錢是人們工作的第二動力而非首要因素。
隨便問問辦公室的某個人,他們都會告訴你:這和錢沒關係。如果你問一個iStocker,他們的答案如出一轍。事實上——想要實踐眾包的請注意——如果錢成了關鍵,那眾包是行不通的。只會失敗,沒有驚喜。就像一個iStock設計師説的,“好玩的是,那些為錢而來的人很快會被核心人物邊緣化,人們會覺得‘哦,不過如此,這些人是衝着錢才來這兒的’。”
但這並不意味着iStocker不關心自身的利益。一位攝影師的圖片被下載的次數越多,他在社區的知名度就越高,這樣,當他為了自己的設計下載別人的圖片時,信譽度就越高。那些額外的收入,沒有人會不歡迎。
在iStock這樣的網絡社區中,成員對“眾包=節省成本”這種觀點充滿敵意——誰也不希望自己被利用。最後,iStock提供的是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無價之寶——意義。大眾熱情洋溢的付出時間和剩餘生産力,但這些都不是免費的,必須用某種意義來交換。沒有收益便罷,如果有,必須排在意義之後。
媒體民主化
有些偉大藝術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以斯拉 庫伯斯坦(Ezra Cooperstein)就這個話題侃侃而談。
和利文斯通一樣,美國潮流電視台(Current TV) “觀眾創造內容”部門的主管庫伯斯坦也通過眾包成就了一項事業;但和iStockphoto不同的是,潮流嘗試跨越式地啟動社區,結果必然好壞參半。如果説iStock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在野外研究眾包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後,社區逐漸系統化的成長起來了——潮流便提供了一個讓你研究“圈養”環境下,眾包如何生長的機會。
網站在2005年8月上線,它有一個崇高的願景——將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對大眾開放。從這個角度衡量,潮流是成功的。公司前副總裁阿爾 戈爾和其他一些投資人建立了一個“新聞消息網”,網站突破了傳統,美英兩國共有5100萬家庭可以收看潮流的節目,它的節目表足有三分之一是由VC2(VCC,即“用戶創造內容”)組成的。和其他網站不同,潮流的網站上沒有彈鋼琴的貓,也沒有搞笑的蹣跚學步,事實上,它的大部分節目都接近其他電視台專業級別的製作水準。
潮流電視台於2005年8月1日開播,潛在觀眾數量是17萬家庭,市場份額有限。在潮流的網站上有一些小節目,鼓勵觀眾上傳他們的視頻片段,和其他人分享。庫伯斯坦和同事也在&&電影節和電影學校,尋找潛在人選。花了不到六個月的時間,節目單上1/3的節目都是來自VC2 的視頻。庫伯斯坦説,“我認為有太多的創造力、能力以及熱情在等待開發,人們低估了它們的數量。”
但這並不是説他覺得喜出望外,庫伯斯坦對這行已經相當熟悉。25歲時,他已經被任命為“用戶創造內容”部門的主管,潮流的目標觀眾年齡段是18-34歲,當時庫伯斯坦恰好位於中間。“這個階層是最具創造性的年齡。他們從12歲便開始使用Final cut pro(電影編輯軟體)和Photoshop,在自家花園裏拍電影,學習如何在網上和其他人分享作品。庫伯斯坦説,“當某個人忽然將電視這樣的封閉系統向他們敞開,影響是巨大的。”
沒錯,對於那些有技術又有興趣的人來説,也許是有很大的影響,但對其他人則不然。庫伯斯坦和他的同事發掘了很多年輕的電影製作人才,並將他們的作品介紹給大眾,在這方面他們取得了成功,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這和潮流當初試圖讓媒體民主化的願景相差懸殊。
潮流網站使用的策略是:“我們負責把網站建起來,之後大家自然會來。”網站的設計很出色,而且精細複雜,很多著名的電影製作人,比如羅伯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