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生産者和消費者截然不同,他們的角色固定,很好定義。但因為有了互聯網,再加上硅芯片的成本降低,相關的東西都便宜了,生産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業餘愛好者為眾包這個引擎提供燃料,開源軟體運動為它提供藍圖。大眾承擔長期以來由企業負責的生産工作——這種生産方式適用於各行各業。結果,傳統意義上的“消費者”正在逐漸變成一種陳舊的概念。
媒體——出版,電影製作,攝影和音樂——是這項運動的先鋒。忽然之間,人們獲得了便宜的設備,簡單易用的軟體,以及零成本的發行模式,這一代雄心勃勃的音樂家、電影製作人、作家和其他創造者正在選擇獨立創造“産品”,想改變這些産品傳統的生産、推廣、銷售模式。這些改變已經開始影響其他領域,比如:高中生參與天文學項目,音響發燒友組裝自己的電子設備,或者手工愛好者通過互聯網銷售自製的東西。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焦點一直放在企業如何利用眾包;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個體——那些不循規蹈矩的人,那些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內心,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的人——他們利用眾包做了什麼。我們即將介紹的麥克 貝爾蒙(Mike Belmont)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貝爾蒙不是那種典型的公立學校輟學生。九歲的時候,他和媽媽一起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一間公寓,從家到學校的路上,他每天都花數小時來研究他的“專業”——他想學習昆蟲學,但是因為上學,所以不能去收集昆蟲。他説“我喜歡學校。但我發現如果自學的話,我學的更多。”很快,他就逃學了,並把時間都花在他感興趣的領域。貝爾蒙的媽媽和當地的學監很快就發現了,如果貝爾蒙不堅持的話,他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
“我媽媽總是工作,因此她也拿我沒辦法。”有一段時間,學監每天早上都和警察一起來“領”他上學。因此,貝爾蒙開始在胳膊上擦凡士林,這樣他們來抓他胳膊的時候,他就能掙脫。最終,學校放棄了強迫他上學的努力,並通知他的媽媽,此後他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然而,對於貝爾蒙來説,“自學”這個詞比較恰當。
接下來的7年裏,貝爾蒙一邊收集昆蟲,一邊在當地圖書館讀書。到了15歲,他通過考試進入當地高中讀十一年級。
對貝爾蒙來説,掙脫似乎成了他的樂趣。從那時起這個樂趣就一直伴隨着,後來他成了電影工業一個名聲不太好的人,雖然很多人知道的不是他的本名,而是藝名M dot Strange——這個28歲,自學成才的動畫片製作人,已經製作了一部名為《詭異空間》(We Are the Strange)的電影,故事講的是一個玩具和一個小女孩去尋找完美冰激凌店,一路上他們遇到怪物、機器人和一個叫做雨(Rain)的超凡英雄。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原創電影。這部電影看起來好像出自一位沉浸在電子游戲、互聯網和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人之手,確實是這樣。
貝爾蒙在沒有演職人員,甚至沒有預算的情況下,創造了《詭異空間》。但是,因為他將製作電影的過程以視頻博客的方式發布在網上,所以在影片還沒剪輯完之前,他已經擁有了為數不少的粉絲團。2006年,他在YouTube上發布了電影的宣傳片,很快引起一陣狂潮。這部電影成為2007年聖丹斯電影節上大眾期待已久的一部影片,正是這個名聲不好的人完成了這一切。
不久,貝爾蒙聘請了業內的經紀人,他開始到處尋找獨立電影製作公司,並洽談電影的發行。談到這段經歷,他説,“太讓我反胃了,他們什麼都想要。我既不能賣電影DVD,也不能在網上或者其他渠道賣電影。”貝爾蒙沒有聽經紀人的建議,他再一次從這些事情中“掙脫”了。貝爾蒙説,“他的意見是,如果我加入他們這個‘體系’,對我的事業是有幫助的,即使最後可能要簽字放棄所有的權利,下場潦倒(也是值得的)。——去他媽的‘體系’!”
十年前,拒絕好萊塢可能會斷送一個電影製作人的前程。執導故事片之前,你要先上電影學院,接着做幾年初級製作的工作,為電影節的巡演製作一些低成本的短片。最後,如果這個初生牛犢是個有志青年,擁有才華、勇氣,和人脈……可能會有人投錢讓你拍一部電影,假如幸運之神再度垂青,電影會被一些發行商看中,便可以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一些藝術影院上映(只有真正有商業價值的電影才有機會全國放映。)然後,導演還要再重復這個過程——不過有一點值得高興的是,這次他終於可以拍正片了。換句話説,以上一切説明,成功的希望很渺茫。
但是好萊塢變天了。貝爾蒙的經歷之所以意義重大,並不是因為他拒絕了電影製片廠的合約——很多藝術家寧可選擇在默默無聞中堅守原則,也不為了換得主流的接納而放棄自己的夢想。貝爾蒙的不同在於,他根本沒有選擇默默無聞。他有才華、機敏而且魅力非凡,他知道該怎麼利用機會。在網絡和現實中,他都精於此道。在採訪中他和記者侃侃而談,在YouTube,他的宣傳片已經被看了超過100萬次。從《綜藝》到《紐約時報》,他的電影無人不曉。儘管他不是很親切,但貝爾蒙是一個有層次,不會犯傻的電影製作人,他想盡一切辦法爭取觀眾。雖然拒絕了影院的銷售合同,但貝爾蒙通過電影分享技術BitTorrent發行了他的電影,並通過商品和DVD銷售賺了錢。
貝爾蒙是好萊塢最恐怖的惡夢:成本廉價的娛樂,卻擁有數百萬觀眾;免費製造,免費發行——這讓電影工業的大部分內容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他説,“我不需要電影製作公司來銷售或者資助我的電影。”他的聲音沒有一點藐視,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獨立電影製作人不一樣——貝爾蒙不恨好萊塢,只是不需要它。
小部分有時等於大數字
近年來,在媒體和娛樂業,出現了一個平行的世界:MySpace上青少年的打油詩,亞馬遜書店裏讀者貼出的書評……這些以前是消費者的人,現在開始釋放他們的創造力——“用戶製作內容”——這聽上去不太人性化。這些內容大多來自聊天中的只言片語,也可以將其稱作一種文化暗物質,這些暗物質曾經在教堂的地下室和偏僻的酒吧比較常見,其特點是:怪異、有力量、獨一無二。這些只言片語是靈感的産物,為了將這種靈感繼續下去,論壇應運而生——人們在裏面發揮創造力。沒有人知道用戶自創了多少內容,但我們知道大眾會對此越來越感興趣。
大企業已經漸漸明白如何利用它來賺錢。“用戶製作內容”是Google(擁有YouTube)和澳大利亞新聞公司(擁有MySpace)製作他們産品的原材料。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商業戰略:將製作東西的工具交給用戶,網站在幕後控制,同時緊盯市場,及時投放網絡廣告。
有人預測,英國的互聯網廣告將在2009年超過廣播的廣告市場,美國的網絡市場也緊隨其後。類似《詭異空間》這樣的作品中,失敗的喜劇演員或者前途黯淡的主持人隨處可見,更不用説他們粗糙的視頻畫面,尷尬的錯誤,大傷元氣的剪輯(這個不可避免)等等。
媒體和娛樂業的經濟學都遵守“冪率分佈”(80/20原則):成功只佔一小部分,常常不足10%,失敗的比例卻很高,我們必須冒着極大的失敗風險去爭取渺茫的成功。“用戶製作內容”同樣可以套用這個法則——除了創造內容的人以及他的朋友和家人,外人對此幾乎毫無興趣。但是,當這個法則應用於“用戶製作內容”時,會有一個必然的結果:據我粗略的估計,2008年二月,YouTube大約有8000萬視頻。就算只有1%(即80萬)的視頻能戰勝付費的電視娛樂,也足夠解釋為什麼網絡上那些沒有名人,也不是大電影公司製作的東西會越來越受歡迎。貝爾蒙和他的同類屬於“1%”這一小部分。儘管《詭異空間》也許不對你的胃口——起碼我不是很喜歡(這不是要和看過它的100萬觀眾爭論),互聯網視頻也並不能取代電視或電影,但它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廣告商和消費者。
2007年春天,YouTube宣布,將給網站最受歡迎的註冊會員(也就是視頻被點擊超過百萬次的人)一些廣告收益的分紅。這是一個很強烈的暗示——説明這些平行的世界開始互撞。娛樂的未來——至少有一部分——會外包給大眾。
過去十年裏,從電影、音樂到建築設計,製作成本忽然降低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産方式變得容易理解了。
首先,工具——專業數字攝像機,高端錄音設備和這些設備裏安裝的軟體——價格已經降的很低,即使沒有多少預算的人也覺得可以承受。同時,這些工具使用起來比以前簡便了,以前電影剪輯需要手動操作,拼貼電影膠片。20世紀90年代,愛維德(Avid)①生産了首批針對大眾市場的數字剪輯系統,數量巨大,但出奇的昂貴,同時還需要接受大量的培訓才能學會操作。1999年,蘋果公司發布了電影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更便宜,也更易操作。蘋果隨後推出了裝在Mac筆記本上的iMovie軟體,不用一天就能學會怎麼使用(我用了5個小時)。
我們能看到,一系列類似的技術在進步,他們價格更低,操作也更簡便。這種技術也應用於許多其他領域,蘋果的iPhoto是一款免費的圖片編輯軟體,用戶只需輕輕一點,便可以通過最新版的iPhoto 將他們的照片上傳到iStockPhoto——它和眾包的&&顯而易見。
只有掌握了使用工具的知識,這些降價的工具才有意義。幾年前,有抱負的導演或者攝影師需要到電影學校或者夜校去學習這些技術;而現在你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免費的導師——潮流電視台(Current TV,一個由網友上傳新聞和信息視頻的電視網,以下簡稱“潮流”)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學視頻,內容從“視覺語言”到“電影剪輯”等,囊括了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
2002年,麻省理工學院宣布實施“開放式課程計劃”——將學校每堂課的內容發布在網上,包括教科書、測驗和視頻講座。2007年末,網站發布了超過1800堂課。其他學校,包括密歇根大學和伯克來加利福尼亞大學也緊隨其後。
除此之外,因為有了互聯網,電影的發行成本降到了零。比如説貝爾蒙,如果想宣傳和製造新聞輿論效果,他不需要將《詭異時空》的DVD宣傳片發給製作公司或者新聞媒體,只需在YouTube上發布,然後通過大眾來免費發行——利用網絡口碑。
揭開革命序幕的“模板”
儘管很少有人知道,但2005年的聖誕季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那時,600萬像素的相機首次降到了300美元以下。這個價位是一個奇妙的轉折點,它意味着,中産階級家庭也能夠負擔起一部點選式傻瓜相機了。看上去似乎很平凡,但這一發展影響到了我們每個人。注解①:Avid(愛維德) 技術公司為媒體製作提供視頻、音頻、電影動畫、流媒體等多方面世界領先技術手段。
一個專業的攝影師現在可以用一個點選式相機工作。説的再直白點:對一個初學者來説,進入專業領域的門檻已經變得比一張洲際機票還便宜。
技術發展的方向很簡單:成本更低,速度更快,體積更小,使用更方便。在20世紀90年代,一個專業的數碼相機大概價值1萬3000美元,這可以買兩輛本田“思域系列”的轎車。技術領域不可阻擋的那些進步之所以意義重大,並非因為聖誕樹上的玩具更便宜更花哨了;而是因為每一個看上去很微小的進步,都賦予了消費者更多的創新權力。
這個趨勢是不是從約翰尼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