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天,全美的新聞編輯室中都會一再上演這樣的標準場景。一群中年白人男子圍坐在一張會議桌周圍,會議室的大窗戶正對着一間巨大的辦公室,這間辦公室燈火通明,辦公桌擠擠挨挨,每個人都忙得不行——這就是每天都要召開的編輯會議的場景,因為一再出現在影片《總統班底(驚天大陰謀)》以及其它數十部影視劇中而家喻戶曉。這一回好萊塢沒有弄錯。編輯會議是報刊的權力頂點,如果在記者崗位上辛勤耕耘多年,你就有可能被邀請加入這個俱樂部。
編輯們的權威體現在,他們可以決定用什麼來建造世界上最昂貴的房産——每份報紙頭版兩平方英寸的那塊地方。通過他們的選擇,編輯們告訴我們他們心目中前一天發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他們為每篇報道排列座次的方式,讀者們都心照不宣:在頁面中的位置?是否在中折痕以上?標題有多大?是否使用編者按?有沒有可愛的副標題來吸引讀者的注意?編輯們相信讀者能夠理解報紙的肢體語言。
Digg.con自稱是一家“用戶驅動的內容網站”。它也有自己的“頭版”,但它的頭版並不特別眩目可愛,只是一張播放列表,每個標題下面還有兩行內容簡介,每個標題旁邊都有一個數字,這是對這篇報道&&支持的digg用戶的數量,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推薦自己喜歡的報道,而如果有足夠多的人給它投票,就可以讓它在“專題排隊區”中脫穎而出,享有出現在頭版上的那一刻尊榮。關於為什麼一篇報道具有重要意義的討論不是在會議室的會議桌上展開,而是在公共的頁面進行,幾十、甚至數百名用戶在這裡發表自己的見解,針對報道的準確性、重要性和意義進行對話。
Digg並非一支獨秀,同類網站還有很多:Reddit.com是幾個大學生在暑假期間創立的,而Common Times 是左翼政治活動家領域的Digg,同類的網站幾乎每隔幾週就蹦出一個,因為值得一讀的文章是經常性出現的事實。把讀者當成編委會的思路已經在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了:跟新聞完全無關的網站在用它;根據一般讀者的社會群體來提供評級服務的網站也在興起。比如説,如果你告訴Rojo.com,你的好友是其他Rojo用戶群中的誰,它就會幫你列出他們喜歡的報道,你還可以標記那些你認為他們有可能會感興趣的報道,下次他們訪問Rojo.com的時候,網站就會為他們提供你推薦的那些報道和你的評論。而另外一個網站Tailrank則可以將你的搜索範圍縮小到只包含你的feed ,你的標籤和你好友的新聞,這是該網站總裁凱文 伯頓(Keon Burton)的説法。而Reddit網站也添加了類似服務。Rollyo.com則會在其他資源中進行搜索,而不僅僅局限於新聞,然後它可以生成你好友和名流們提供的列表清單。比如説,你可以了解到你的好友的網站上不再出售什麼,還有像演員黛布拉 梅辛(Debra Messing)和設計師戴安娜 馮 弗爾斯坦博格(Diane von Furstenberg)這樣的名人的網站上都銷售什麼的信息。
這些網站未必都能生存下來,事實上,本書付印之時其中的一些網站就可能已經銷聲匿跡了。不過,總有一些能生存下來,還有一些可以發展壯大,因為幫助眾多讀者群影響彼此的頭版內容不但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信息,還可以充當聯接各個群體的社會紐帶。
這種紐帶&&當然同沃爾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