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經濟學的誘惑
    2009-10-10    李厚利    來源:經濟參考網

無論克裏斯安德森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一書中怎麼説,我也不相信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將是免費的。現實中,還將會存在着大量付費商業模式。例如你想在線觀看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的比賽,你就要付錢。如果你想使用騰訊QQ的超級服務系統,你就要為此自掏腰包。如果你想要一個Twitter 桌面或移動客戶端,你同樣需要為此付錢。

但我們還必須認識到與在現實生活中提供服務的成本相比,通過互聯網提供許多服務的成本已經顯著下降。傳送一條具體內容的邊際成本接近零。但通過互聯網傳送信息的總成本卻遠非零。有人曾就此寫了一篇精彩博文,文章中説:

Youtube 網站觀看一段視頻的費用是零。如果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均為零,那麼從總體社會(網絡)利益的角度看,免費是恰當的定價,因為它沒有排除任何人們觀看後有可能使其收益的視頻。這並不意味着免費是可持續的,因為顯然它無助於消化總成本。

而且,如這篇博文結尾處提到的,這一爭論並不完全關乎經濟學。

我們從一些人那兒也聽到了反免費經濟學的觀點。批評認識到免費是贏得互聯網市場份額正確途徑的文件分享者和企業家也許有點滑稽,而且會令某些人感到滿意。但這種做法其實表現了批評人對基本事實的無知。而這一事實便是免費的、由廣告贊助的媒體在互聯網上運營得最為成功。我們已經不止一次見識到這一事實。我甚至無需再舉例子。

只要你確立了自己的目標群體,你就可以通過免費增值模式進行向上銷售,你可以通過廣告業務實現贏利並且可以進入其他更容易贏利的業務領域。有人在博客上發表了有關Facebook 本年度收入的博文,該文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本週初,我們通過多條渠道求證Facebook的財務狀況,(每條渠道都自稱對該公司財務情況有所了解但它們之中沒有一個對此確切了解)。將種種信息匯總後,我們估算該公司2009年預期收益:

12500萬美元來自品牌廣告

15000萬美元來自Facebook與微軟進行的廣告交易

7500萬美元來自虛擬商品

20000萬美元來自自助式銷售廣告。

Facebook 在世界範圍內擁有超過2億的活躍用戶。我們姑且認為這些用戶每月為Facebook 帶來的總收入為5億美元。那麼每位活躍用戶每月為該公司帶來的收益就是0.25美元。這肯定不高,但足以保持其收支平衡。而且我預計明年自助銷售廣告和虛擬産品收入將大幅增加,彌補與微軟進行廣告交易可能造成的約150億美元損失綽綽有餘。

而且Facebook 今後的發展方向是借助其支付服務及線下業務創造交易收入,以及通過Facebook 連接服務創造交易收入。未來幾年Facebook 能將每位活躍用戶每月為公司創造的收益提高到至少0.50美元,而且有可能更高。

Facebook 是免費經濟學在實踐中得以運用的最佳案例。最近一位為大型傳媒公司做事的女士在我的辦公室工作。她轉述了她所在公司CEO的話“為何Facebook 不收取月使用費,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賺錢了?”是的,我相信如果Facebook 那麼做了,他們將遭到其它提供免費服務的網絡公司的責難。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這2億客戶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肯出這筆月用戶費。但通過提供一部分免費服務,他們已經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而且正在不斷擴展的網絡,他們正逐步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贏利,而且他們甚至將會以其它方式贏利。其它公司很難與其相匹敵,因為它是免費的。

因特網允許企業家在提供免費産品的情況下進入市場,因為這麼做的成本並不是高得難以承受。而且大多數採取這種方式的企業家將永遠維持其基本服務的免費供給策略,這非常誘人。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提供的一切都是免費的。這便是免費增值的核心所在。免費使你有條件下一步提出付費要求。但如果在開展互聯網業務中起步時便收費,那麼大多數公司將永遠不會得到回報。

  相關稿件
噹噹網經管類圖書周排行榜[09-28] 2009-09-28
[書摘]“十八羅漢”創業 2009-09-28
中信推出買《免費》就送三本暢銷書活動 2009-09-27
創業板公司招股説明書(徵求意見稿) 2009-09-21
[書評]未來,屬於成千上萬的創業者 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