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氣化加速了美國大眾文化的擴張,使人們通過熱門電視劇、電台節目、歌曲、圖書雜誌和報紙上的報道,甚至是廣告,獲得一系列共有的體驗,它催生了新的全國廣播頻道,以及大型的新聞娛樂公司,這種公司能為生産和銷售有創意的作品出得起必需的投資。福特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大型製造商擁有的有利條件——規模大,能影響廣大地區——如今也被大型媒體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Metro-Goldwyn-Mayer公司和時代公司等)佔有了,而且由於經營大眾傳媒的成本是如此之大,這些公司很想用一小批産品滿足盡可能多的受眾。它們在很多情況下沒什麼選擇,只能限制産品生産的規模。無線電頻率只能容納一定數量的電視和電台節目,商店只能存放一定數量的圖書和唱片,電影院只能放映一定數量的電影。
換句話説,美國的大眾文化及它在廣大群眾中灌輸的一致感,並不是對美國性格的一種關鍵特質的表達。它是在20世紀初橫掃美國的若干經濟和技術影響的一種副産品。互聯網正在不僅成為一種普遍的電腦,而且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媒體,因此釋放出一組十分不同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將有望再一次重塑美國的文化。
對創意産品的供應來説,主要的限制因素——成本高而且傳播渠道窄——正在消失。由於最常見的文化産品是由可以數字形式表達的文字、圖像或聲音組成,它們正變得和其他信息産品一樣,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複製和配送傳播。許多文化産品也正變得更容易生産,這要歸因於萬維電腦的軟體和存儲服務和廉價的製作工具(如攝像機、麥克風、數碼相機、掃描儀等)。以前需要花很多錢和培訓才能完成的任務(如顯影、錄像編輯、圖文設計、混音等),現在可以交由業餘人士在家中、辦公室和學校中完成。博客、播客(Podcast)、錄像剪輯片、和MP3的迅速普及,就證明了文化創造方面的新的經濟特性。所有新的數字産品,不論是專業人員還是業餘人士製作的,都能在網上市場找到一席之地。互聯網的虛擬貨架可以一直擴張,足以容納一切文化産品。
媒介傳播方法從稀缺變為豐富,這就意味着在決定該讀什麼、該看什麼、該聽什麼的問題上,我們的選擇遠比父輩和祖父輩要多。我們可以空前地滿足我們的個人愛好,設計自己的私人文化並用它包裝自己。克裏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