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強勢推動“綠色崛起”
    2009-10-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秀美梅江河畔的梅州市東山教育基地
 
  世界客都梅州,地處廣東省北部山區。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構想,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經濟崛起為核心,現階段以“宜居帶動宜業,宜業提升宜居”為突破口,以建設廣東的“三名城一基地”(生態、文化、平安名城和綠色現代産業基地)為目標定位。這一舉措得到了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海內外的充分認同。
  200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來梅視察時一錘定音:“綠色崛起是一條探索的路,是一條艱辛的路,但無疑是一條方向正確的道路”。他還希望梅州堅定不移地走好綠色崛起之路,勇敢地擔負起廣東省山區市探索科學發展道路的歷史重任。
  2008年梅州市生産總值和人均生産總值分別增長10.2%和10.1%,雙雙超過廣東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産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投資、消費、出口和財政收入等6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綠色崛起”正以強大的動力,推動梅州在青山綠水中異軍突起,實現跨越式發展,探索出一條與傳統發展模式不一樣的山區發展新路。

  高起點承接産業轉移

  “綠色崛起”的核心是經濟的崛起。作為山區和經濟後發地區,要取得經濟的突破,必須尋求一種符合本地實際且快速、持續的發展路徑。積極承接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成為梅州市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和重要舉措。
  2008年5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進産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之後,梅州市抓住機遇,在已建有一個省級産業轉移園的基礎上,又與廣州市簽訂了共建産業轉移園協議,並成功獲得廣東省財政5億元産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很快在47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內建起首期4.36平方公里的廣州(梅州)産業轉移示範園區。按照“生態園區、工業新城”的發展定位,廣州、梅州兩市對這個産業轉移園進行高規格、高標準整體規劃,並在産業對接、招商引資、投資融資等方面密切合作,計劃在3至5年把園區打造成佔地21平方公里、15萬人就業、年産值500億元、稅收50億元的工業新城。在産業發展上,園區確立了汽車零部件及配件、通信電子設備、金屬製品、電氣機械製造等4個主導産業,其中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和通信電子設備製造業是重點發展的主導産業。
  今年5月,廣東省“雙轉移”工作會議在梅州召開期間,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檢查産業轉移園區建設後指出:“看了令人鼓舞,聽了令人振奮,‘市’別一年,刮目相看,一年前是白紙一張,現在是初具規模”。目前,園區開發建成區面積266.67公頃,進園企業56家,合同投資總額26.68億元,進園企業、合同投資總額分別比去年翻了一番。今年8月,該園區又以優異成績第二次競得廣東省財政5億元産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預計到今年底進園企業將超過100家。
  梅州市委、市政府認為,“綠色崛起”的前提,就是保護好生態環境,力爭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和最合理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此,梅州市始終把環保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堅持淘汰落後産能。去年以來,梅州市共淘汰落後鋼鐵企業179家、生産能力234.72萬噸,全面完成與省政府簽訂的淘汰落後鋼鐵産能責任書的任務;淘汰落後水泥生産線14家、生産能力123萬噸,取締關閉一批造紙、漂染等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數據顯示,2008年梅州市削減化學需氧量0.10萬噸、二氧化硫1.41萬噸,節能減排工作走在廣東省前列。

  生態産業海外聞名

  梅州是農業大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業農村工作。近年來,梅州市各級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已經建成了水果、茶葉、南藥、優質稻、油茶、蔬菜、烤煙、畜牧水産養殖等八大主導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2008年全市農業總産值173億元,農業增加值10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3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3%、5%和4.3%。
  目前,梅州有水果面積115多萬畝。其中,金柚24萬畝、蜜柚12.5萬畝、臍橙6.5萬畝、油茶28萬畝、茶葉14.5萬畝,形成了一批特色明顯的專業村、專業鎮。梅州市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金柚之鄉”、“中國著名單樅茶之鄉”、“中國油茶之鄉”、“廣東臍橙之鄉”。
  梅州現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26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3家,市級152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92家,其中3家為農業部試點單位,18 家為省試點單位,成員總數達1.5萬人,帶動農戶9萬多戶。2008年底,全市累計獲得國家認證的無公害農産品生産企業97家,産品總數109個,認證面積25萬畝,年産量21萬噸,年産值約9.5億元;綠色食品總數9個、有機食品總數9個;國家級名牌産品1個、省級名牌産品19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5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4個,示範面積15萬畝,輻射帶動面積達到50萬畝。
  金柚、臍橙、茶葉等大宗優質農産品成功進入歐洲、日本、東南亞市場。大力加強粵&農業合作,全市已建成5個“台灣農民創業園”。不少華僑、港澳&同胞在這裡興辦了集旅游、觀光、創匯農業於一體的外向型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雁南飛、雁鳴湖等旅游農業景點成為梅州農業的新亮點。

  “選美廣東”梅州第一

  梅州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休閒梅州”已成為知名品牌,客家山歌旅游節、“千里客家文化長廊”、“重走客家遷徒古道”等系列活動、廣東首個自駕車旅游日周活動等成為全省節慶品牌,影響力和吸引力得到大幅提升。梅州也先後成功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首批“中國旅游強縣”(梅縣)、“中國客家菜之鄉”、“廣東最受歡迎自駕游目的地”等榮譽,並被評為“全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全國“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選美廣東——我最喜愛城市”第一名,梅州正在成為一個迅速提升的旅游熱土。
  據悉,梅州全市旅游行業按照“一都三品”(世界客都,客家文化特品、熱泉康體休閒名品、綠色度假精品)的旅游開發定位,精心構建市內“&&休閒長廊”、粵贛閩區域內“千里客家文化長廊”,積極打造“客都文化之旅、客都休閒之旅、客都紅色之旅”三大品牌,形成了一批旅游精品。
  至目前,全市共有重點景區18處,其中國家4A級旅游區4個,3A旅游區2個;全國100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成為梅州旅游最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形象品牌。2008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數4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6.5億元,比2003年分別增長了131.43%和135.2%。2009年1-8月,全市旅游行業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和甲型H1N1流感帶來的影響,各項旅游指標保持穩健增長,全市旅游接待人數、旅游總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4.5%和13.3%。
  據了解,《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頒佈後,梅州市率先申報和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把它作為作為“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新途徑,列入文化名城建設的首要項目全面實施。梅州申報和創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得到了國家專家考察組充分肯定。

  相關稿件
廣東聖誕用品對東盟國家出口增長 2009-10-09
廣東珠三角城軌規劃預留與港澳相銜接 2009-09-30
大項目加速廣東工業轉型升級 2009-09-29
廣東玩具業呈逐步復蘇態勢 2009-09-29
雲南省廣東商會企業在昆明簽約投資逾113億元 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