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面臨創新考驗:短工時代或已來臨
    2009-09-23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來,沿海地區多個城市幾乎同時爆出“用工荒”。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7月的供求報告顯示,企業總需求人數60.3萬人,求職總人數35.4萬人,用工缺口達25萬人。深圳市早在4月起就從年初的崗位缺口轉為用工缺口,當時用工缺口2.3萬人,到6月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
  前一陣的“訂單荒”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外貿降溫使眾多沿海外向型企業訂單數跌入谷底,一些企業只好減薪、裁員以求“過冬”。據中央有關部門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1.3億外出就業農民工中,約有2000萬人因經濟不景氣無法找到工作而返鄉。這不禁讓人詫異:“訂單荒”怎麼這麼快就轉為“用工荒”了?
  “用工荒”的直接促因是訂單增多。對於很多“有訂單就招人,沒訂單就停産”的中小企業來説,訂單決定着用工數。訂單回升讓這些受到全球金融危機衝擊的企業看到了希望,也讓其中沒有勞動力儲備的企業措手不及。
  但今年外貿整體前景仍不樂觀,訂單增多也被普遍解讀為“有限回暖”。海關總署9月11日發布的今年前8個月外貿進出口統計數字顯示,儘管出口環比有所增長,但與去年同比仍然下降22.2%。廣東省1~7月出口的聖誕用品更是比去年下降46.3%。
  與此同時,企業也陷入招不到人的尷尬境地。因為企業訂單多為短期訂單,不少打工者不敢貿然前往。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打工者已不像早期的農民工那樣“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了。
  一名返鄉農民工這樣&&:“少數老闆的做法傷了許多人的心。這些人回家後,在一段時間內肯定不會再出來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很多企業遇到困難,首先犧牲的是農民工的利益。據了解,去年廣東省因工廠主欠薪逃匿引發的30人以上員工上訪事件達333宗,同比增加81.0%。
  薪酬待遇低也是他們不願回來的原因。如今深圳用工每月底薪約為1000元,東莞是880元,加上加班提成,每月不超過1600元。這種薪酬水平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已無優勢可言。伴隨着近年來經濟發展以及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拉動,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地的就業機會增多,不少務工人員寧願留在當地找活兒幹,即使待遇低點兒,也不願再外出謀生。
  還有人把這種轉變稱為“金融危機後遺症”:過去,農民工基本只考慮收入問題,但危機中的大裁員讓他們意識到,工作的穩定更為重要。所以在選擇新工作時,他們考慮的因素開始增多,比如公司性質、發展前景、勞動保障等。
  正如東莞一家電子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所説,現在並不是真無人可用,而是你的競爭力、吸引力不夠,人家不來了。要想改變目前的“民工荒”,重新贏得打工者青睞,當務之急是企業經營者轉變觀念,不再短期利益至上,把打工者僅僅視作廉價勞動力,多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考量企業的競爭力。
  事實上,一些企業已在嘗試打破僵局。比如有企業改善了員工的住宿條件,增加了福利;還有企業開始給員工提供獨立衞生間、免費早餐。不少專家提出,還應貫徹《勞動法》,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才是長久之計。
  但國際金融危機仍然讓不少企業主心有餘悸,“有限回暖”使他們不敢輕易增加用工成本,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訂單尚不穩定,一年內的生産任務不平均,頻繁減員和招工難以避免。為降低風險,企業更傾向於招收“短工”。問題是,即使企業靠“短工”過了今年這一關,如果不改變對農民工的傳統觀念和管理方式,企業將擺動在“訂單荒”和“用工荒”之間,受制於人,被動應付,何談企業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德文曾&&,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的管理是屬地化管理。即勞動力在哪打工,就是當地人口的一部分,其低保屬於當地政府管理範疇。目前國內農民工尚未開始屬地管理,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一旦被裁失去收入,缺少基本生活保障的他們,不得不回家或另尋就業機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一旦有大量的用工需要,當地沒有足夠人力資源儲備,只能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招到足夠的人手。而往往訂單又不等人。
  從國際情況看,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在外向型企業集中的地區,勞動力市場還將受不穩定的訂單左右,就業的“短工時代”或已來臨。如何應對這種新的勞動經濟形勢,擺脫“兩荒”困境,恐怕是要企業、政府同時轉變觀念,研究創新“短工”管理模式,包括嘗試外來工的屬地化,給能工熟手以本地待遇,納入低保等社會保障體系。在企業不得不裁員時,可以由當地政府給“放假”時期的工人發放基本生活補助,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或者提供過渡性住房,保障他們在無工可打時也願留在當地。
  還可以借助第三方派遣機構,員工與派遣公司為法定勞動關係,和用人企業是勞務關係,用人企業因此具有更大靈活性,員工權益也能得到保障。“勞務派遣”在我國剛剛起步,但在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流行多年。數據顯示,目前美國的派遣員工已佔總就業人口的50%,日本也達到總就業人口的五分之一。
  因此,讓打工人群真正融入當地勞動力市場,給他們有尊嚴的勞動者待遇,更符合資方的長期利益和一個健康市場的發展方向。如果還是將企業的競爭力寄託在擠壓農民工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上,“用工荒”就總會不期而至。

  相關稿件
用工市場出現暖意 促進就業任重道遠 2009-09-16
珠三角用工模式要突破創新 2009-09-15
短期訂單回升用工不確定性增加 2009-09-15
企業忙招工 長三角地區又現“用工荒” 2009-09-14
“用工荒”襲擊民企之鄉溫州 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