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本質其實是權利荒
    2009-09-23    岳振    來源:紅網

  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有的地區甚至公布了具體的數據,據媒體的公開報道,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7月的供求報告顯示,企業總需求人數60.3萬人,求職總人數35.4萬人,用工缺口達25萬人。深圳市早在4月起就從年初的崗位缺口轉為用工缺口,當時用工缺口2.3萬人,到6月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
  與生硬的數據相比,尷尬的現實更加令人嘆息。據新華社報道,“開胸驗肺”的河南省新密市劉寨鎮農民工張海超於16日證實,他已獲61.5萬元賠償。張海超面對記者,説了一句令人感動的話:“我很幸運被關注,但也更希望有關部門更多地關注和重視生活在社會各個角落的農民工群體。”
  張海超的職業病一定不是個例,但是張海超獲得61.5萬元賠償或許就只是一個個例。儘管他的幾位工友同時獲得賠償,但是這些都是在之前張海超“開胸驗肺”而引起的強大輿論和法制壓力帶來的結果,很難説其他更多的職業病患者能夠享受到如此“甘霖”。因此,正如張海超所説,“有關部門”需要積極行動起來。
  那麼,“有關部門”不積極行動或者説不作為的後果將會是什麼?很明顯,農民工基本的生命權會受到威脅。如果生命都受到威脅了,其他的一切還有意義嗎?從張海超身上,我們已經看到了農民工權益的被輕視或者説“被無視”,而當他們為自己的權益奔走呼號時,又遭遇重重關卡。在無法獲得公權力的支持和保護時,農民工如何能安心地為企業的訂單服務?
  張海超為無法招到工人的企業和工場主上了一課,也給“有關部門”上了一課。市場經濟沒有提倡以損害工人權益作為換取酬勞的不公平交易,這是一個基本常識,既然是公平交易,那麼就應該把農民工的各種保障等列入服務協議。當今,勞動力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綜合概念,而不單單是指體力,如果“有關部門”以及企業等沒有這樣的意識,那麼“民工荒”將會成為一個久治不愈的社會痼疾。
  以前有人把“民工荒”的根源歸結於農民工沒有“一技之長”,也就是説“民工荒”成了“技工荒”,一些“有關部門”和很多企業面對媒體,也在渲染這種“技工荒”的論調,不無責備之意。筆者以為,在很大程度上來看,“技工荒”只是企業裁員的一個藉口,是企業推卸責任的一種“技術性”説詞。
  所以,還是權益保障的問題,企業要想想,你是怎麼對待農民工的?“有關部門”更得想想,農民工到了你的地盤,你提供了哪些值得信任的服務?張海超的事情,如果“有關部門”和企業都能夠及時正視,事情可能沒那麼嚴重。但是可悲的是,在張海超事件鏈條上的一些有責任感的機構,事後卻遭受到極其不公平的對待,這樣的做法,如何能讓農民工建立起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任?
  因此,筆者更願意把“民工荒”看成是一種“權利荒”。在沒有權利保障的用工環境裏,在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用工機制,一旦出問題,農民工的維權成本便高得離譜。因此,要解決“民工荒”問題,當務之急,是把農民工的合理訴求納入正常的保障渠道,把一個值得信任的維權機制建立起來,讓農民工心裏“有底”。如果仍舊忽略農民工權利,使農民工就業市場長期沉侵在“權利荒”的尷尬境地,那麼“民工荒”就是一個永遠無解的是市場難題。

  相關稿件
用工市場出現暖意 促進就業任重道遠 2009-09-16
珠三角用工模式要突破創新 2009-09-15
短期訂單回升用工不確定性增加 2009-09-15
企業忙招工 長三角地區又現“用工荒” 2009-09-14
“用工荒”襲擊民企之鄉溫州 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