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要提防“火一把就死”
    2009-09-21    時寒冰    來源:和訊網
  證監會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于9月17日如期召開,當天上會的7家企業全部獲准IPO。這意味著我國創業板市場掛牌進入讀秒,即將迎來首批上市公司。
  推出創業板,是為小企業提供融資&&,培養出中國的微軟、英特爾和思科這類舉世聞名的企業。但是,不過,所有的夢想都需要靠行動實現,而這種行動必須在系統、完善、嚴格的制度下展開,否則,創業板有可能成為激情燃燒後的噩夢。
  事實上,從相關報道披露出來的細節來看,中國創業板的前景令人擔憂。
  9月18日,有媒體披露説,創業板七家企業均獲得有條件通過。為什麼是“有條件”通過呢?據參審委員介紹,所謂“有條件”通過,是指這些企業已經符合了創業板發行上市的條件,但是在信息披露等細節問題上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發行人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但這些問題都不會最終影響企業的發行上市。
  信息披露的缺陷,意味著企業的操作還不夠規範,誠信度還值得考核,如果這類企業也都能“有條件”通過,實際上就意味著標準的降低,而標準的降低有可能給創業板帶來滅頂之災。
  筆者所言並不是誇大其詞。
  西方國家早已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教訓:從2002年到2007年,全世界共有12家創業板被迫關閉。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德國創業板的關閉。1997年3月10日,德國交易所股份公司正式啟動創業板,無論是發行家數、募集資金總量,還是日平均交易量,德國創業板市場都位居歐洲之冠,曾一度與美國的納斯達克並駕齊驅。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前途無量的市場,不得不在2003年關閉。
  德國是各項制度非常健全的國家,但是,依然未能把他們的創業板做成真正意義上的小企業的孵化器。問題出在哪?
  德國創建創業板的目的,是想通過吸納高科技類及新經濟(310358基金凈值,基金吧)類企業,為投資者、具有良好成長性的企業提供一個方便、暢通的投資和融資&&,基於這種目的,德國創業板設立不久,就有300多家公司成功上市。但是,一個制度性疏漏最終葬送了這個市場——未能嚴格依照上市標準推出優質的、具有發展潛力的小企業。為了爭奪上市公司資源,德國創業板降低上市門檻,導致那些缺乏成長性的企業也混跡其中。在創業板推出後的5年中,很多企業的業績不盡人意,有的企業資不抵債,破産倒閉,甚至有的企業靠造假騙取投資者的信任,最終,導致投機氾濫,投資者的信心一再受挫,創業板失去發展的基礎。
  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做事嚴謹,制度系統而完善的德國,僅僅未能把好準入門檻這一關,未能監管好信息披露,就葬送了他們的創業板。那麼,作為缺乏遵守制度規範傳統的國家,中國降低準入門檻就能避免德國那樣的悲劇嗎?
  從中國股市創立至今的歷程來看,通過包裝招搖撞騙的企業還少嗎?制度的漏洞必然會成為騙子、無賴肆意掠奪的舞&,任何低估他們鑽制度漏洞牟取暴利的水平的傾向都是危險的,不僅會給普通投資者帶來無盡的痛苦,更可能進一步削弱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信任,從而動搖這個支撐資本市場發展最重要的根基。
  別忘了,迄今為止,從世界範圍來看,創業板能説得上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實在太少了,除了美國的納斯達克,還沒有第二個能與之相媲美的創業板市場,而在這樣一個培養了微軟這類大企業的市場中,退市的企業比現在掛牌的企業還多。正是這種嚴厲的監管制度,確保了上市企業的質量,同時,也確保了這個市場雖經納斯達克泡沫的破滅而不倒下。
  德國創業板的命運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走好每一步,把好每一關,嚴格依照上市標準,將不符合要求的企業屏蔽在市場之外,同時,做好監管,嚴格實行退市制度,及時把問題企業踢出市場,以良好的信譽支撐投資者的信心,切莫為了規模、政績,或者某個説不清的目的,急功近利,埋下巨大隱患。
  汲取別人的教訓,就等於少交學費。
  中國的創業板要想成功,首先就應該嚴格準入門檻,其次要完善監管措施:抑制投機、打擊造假、嚴厲退市,確保投資者利益不被傷害,確保投資者信心不被挫傷。做好了這些,創業板就有希望,否則,難逃“火一把就死”的悲劇。
  相關稿件
創業板公司招股説明書(徵求意見稿) 2009-09-21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 2009-09-21
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 2009-09-21
斯蒂芬•羅奇:創業板市場將助中國創業企業騰飛 2009-09-21
陳鴻橋:中國創業板要成為新興産業的搖籃 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