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望中國創業板後來居上修成正果
    2009-09-21    左曉蕾    來源:上海證券報
  創業板十年磨一劍,磨出的最利的劍鋒應是相對完善的制度建設。充分借鑒了國際經驗和教訓的中國創業板,有望成為全球創業板之集大成者。我們熱切希望中國創業板市場不僅在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基本功能上發揮歷史性作用,也希望能成為資本市場制度的成功實驗基地,還希望由此探索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金融市場新秩序。  
  孕育10年的中國創業板,即將瓜熟蒂落。國際創業板風雲變幻和正在經歷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將使充分借鑒了國際經驗和教訓的中國創業板少走彎路,有望成為全球創業板之集大成者。我們熱切希望中國創業板市場不僅在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基本功能上發揮歷史性作用,也希望能成為資本市場制度的成功實驗基地,還希望由此探索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金融市場新秩序。
  事實上,中國的創業板不在1999年推出,也沒在2001年推出,是正確的決定。不僅是國際大環境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創業板市場的認識有個逐漸到位的過程,相關基礎設施、制度規則、監管條件也需要有個準備期。如果當時推出,可能産生一個比當時的主機板更扭曲的市場,在這次全球危機中會有怎樣境遇,實難想像。
  金融危機後,全球已達成共識,加強金融監管和監管合作,以適應後經濟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新秩序。創業板此時推出,無疑更有利于創業板市場的制度建設,特別是強化風險意識和完善監管體係。這將大大增強創業板成功的保險係數。
  創業板十年磨一劍,磨出的最利的劍鋒應是相對完善的制度建設。此時此刻,筆者以為,有幾方面的制度安排應該特別強調。
  首先,證監會的《管理辦法》中強調了“退市”的相關條款。創業板是全新的市場, “退市”制度試點, 應該沒有所謂“歷史的遺留”問題的障礙, 有利于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從一開始就加強風險意識。韓國創業板市場Kosdaq 的最大失誤,就是沒有明確退市條款,終使劣幣驅良幣,使整體市場在IT泡沫中差點身陷囹圄。中國創業板理該實施一退到底的規定,絕不能再玩過去“重組、買殼、資産注入”的遊戲,以此真正夯實資本市場的基礎。
  其次,創業板應加強上市公司行為規范的制度建設。國內上市公司的資訊披露大有改進,但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意識不強,資訊披露和大股東的行為仍然存在很多不符合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地方,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各種行為仍時有發生。創業板以一些特小型企業為主,以一些商業模式與傳統企業不同的中小高科技企業為主,而微型企業比一般中小企業風險更大,高科技行業的經營模式變化很快。所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資訊應更充分對稱,公開資訊披露的要求應更嚴格,上市公司的公司財務、經營狀況,包括管理層變化的透明度應更高。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一定要以優制勝,不能以“怪”來誤導市場。借鑒海外市場規定,如果發布不實資訊或者財報沒有按時發布,就會面對退市摘牌危險。記住,在納斯達克歷史上,連戴爾都險遭摘牌。
  其三,加強對所有中介公司行為規范的制度建設。根據創業板的特殊性,為保證合格的優質公司上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保薦機構等中介公司,要盡職調查準上市公司,出具各種負責任的證明。凡中介公司不負責任的上市包裝行為,需要建立前IPO的追究機制。對于誤導市場的,扭曲資訊的法律、會計和證券分析行為,需有更嚴格限制和懲罰。
  其四,加強投資者行為規范的制度建設。創業板的個人投資者需要有風險承受能力,機構投資者也需要高度的行為自律。為保護投資者利益,也為創業板的穩健成長,需要大力度規范可能的過度炒作和投機行為。
  創業板與“概念”密切相關,而過度概念包裝、炒作則是全球創業板的致命硬傷。當概念的創造而不是真正新經濟(310358基金凈值,基金吧)企業真實的創造性在維持市場虛擬繁榮時,創業板就衰落了。除納斯達克以外,幾乎所有靠制造概念的創業板市場都漸漸退出了歷史。納斯達克也經歷了空前的挫折,從6000家上市公司的規模迅速退回概念包裝前的3800多家公司的規模,納指從5000點的巔峰下跌至千點谷底。
  高科技,創新,成長性,都可能成為炒作的概念。而高科技産業發展過程從開始到穩定成熟期要經歷五個階段,不是一個新概念或者一個新的軟件就是高科技;高科技企業也不等同于成長性;新的概念和新的市場要經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的不同階段的篩選和培育,一般需要經歷5至7年的成長過程。納斯達克培育了微軟、英特爾、思科這樣的高科技公司,但是魚目混珠者也不少見,這也就是為什麼“IT泡沫”破滅以後有2000多家公司退市的原因。
  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是對傳統金融市場過度“創新”概念的徹底否定。中國創業板一定要走出概念創造的“陷阱”,中國資本市場那種逢新必漲的觀念,也是概念和炒作的結果。其實,新股上市首日,受市場情緒的影響很大,是沒有大幅上漲理由的,不可能出現一天內價值倍增的神話。當然,納斯達克也出現過離譜的新股上市價格,但那正是我們需要否定的特殊商業概念炒作的模式。納斯達克市場在危機後也逐漸回歸理性。我們注意到,只要出現IPO價格大幅背離價值上漲,就是新危機逼近之時。如果希望創業板成功,改變“逢新”必炒的純投機心理和行為,非常重要。
  創業板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而中國創業板的制度創新空間還是不小的。
  鑒于創業板的特小型公司特點,由少數大資金機構詢價的制度,恐將制造更大的炒作空間。所以,完善創業板的定價和發行制度,不妨參照Google上市時的那種完全網上詢價和發行方式,力求所有參與主體資訊對稱,可能更具有合理性。
  集中所有創業板資訊的深交所創業板網頁,應特別講究以對稱資訊為主,不要加工,不要處理,關于創業板公司的研究報告,不要評級,而要嚴格署名。
  另外,除了一般漲跌停板規定以外,創業板可考慮設置“阻斷器”。在發生某些特定情況時,可以立即停止交易,以避免可能的更嚴重情況。
    衷心希望創業板修成正果。
  相關稿件
境內企業申請到香港創業板上市審批與監管指引 2009-09-21
香港創業板市場監管 2009-09-21
香港創業板上市要求 2009-09-21
香港創業板保薦人規定 2009-09-21
香港創業板主要特點 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