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創業板?
    2009-09-21        來源:百度

  創業板,顧名思義就是給創業型企業上市融資的股票市場。由于創業型企業一般是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緣故,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創業板市場都明確表示鼓勵高新技術企業或者成長型中小企業申請在創業板發行上市。
  創業板首先是一種證券市場,它具有一般證券市場的共有特性,包括上市企業、券商和投資者三類市場活動主體,是企業融資和投資者投資的場所。相對于現在的證券市場(主機板市場)而言,主機板市場在上市公司數量,單個上市公司規模以及對上市公司條件的要求上都要高于創業板,所以創業板的性質屬于二板市場。
  二板市場(Second-board Market)一般是指中小企業的市場、小盤股市場、創業股市場,是在服務對象、上市標準、交易制度等方面不同于主機板市場(Main-Board Market)的資本市場,是交易所主機板市場之外的另一證券市場,其主要目的是為新興中小企業提供集資途徑,幫助其發展和擴展業務。由于我國的二板市場定位于為創業型中小企業服務,所以稱為創業板。根據已定的方案,創業板擬定設立在深圳證券交易所。
  二板市場作為主要為中小型創業企業服務的市場,其特有功能是風險投資基金(創業資本)的退出機制,二板市場的發展可以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大多數新興中小企業,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卻對資本的需求很大,證券市場的多次籌資功能可以改善中小企業對投資的大量需求,還可以引入競爭機制,把不具有市場前景的企業淘汰出局。國際上成熟的證券市場大都設有二板市場,只是名稱不同。

  創業板公司特點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創業板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這有助于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對投資者來説,創業板市場風險要比主機板高得多。回報可能也會大得多。
  各國政府對二板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其核心就是“資訊披露”。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通過“保薦人”制度來幫助投資者選擇高素質企業。

  創業板的分類

  按與主機板市場的關係劃分,全球的二板市場大致可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獨立型”。完全獨立于主機板之外,具有自己鮮明的角色定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即屬此類。納斯達克市場誕生于1971年,上市規則比主機板紐約證券交易所要簡化得多,漸漸成為全美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多的證券市場。截至1999年底,共有4829家上市公司,市值高達5.2萬億美元,其中高科技上市公司所佔比重為40%左右,涌現出一批像思科、微軟、英特爾那樣的大名鼎鼎的高科技巨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後的納斯達克市場羽翼豐滿,上市公司總數比紐約證交所多60%,股票交易量在1994年就超過了紐約證交所。另一類是“附屬型”。附屬于主機板市場,旨在為主機板培養上市公司。二板的上市公司發展成熟後可升級到主機板市場。換言之,就是充當主機板市場的“第二梯隊”。新加坡的Sesdaq即屬此類。

  創業板的歷史

  最新鳴鑼成立的二板市場當屬香港創業板市場。1999年11月25日,醞釀10年之久的香港創業板終于呱呱墜地。它定位于為處于創業階段的中小高成長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服務。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上市公司25家,大多是網絡、電腦、電信企業。一家公司若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最近3年必須有5000萬港元的盈利,但創業板不設盈利底線,只需公司有兩年的“活躍業務紀錄”。如果創始人在業界已是名聲鵲起,那麼這個兩年的“紀錄”也可以不要。香港聯交所權威人士曾風趣地説,如果比爾?蓋茨出來重新注冊一家公司,創業板會馬上愉快地接納。
  在證券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創業板剛開始是對應于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機板市場,以中小型公司為主要對象的市場形象而出現的。19世紀末期,一些不符合大型交易所上市標準的小公司只能選擇場外市場和地方性交易所作為上市場所。到了20世紀,眾多地方性交易所逐步消亡,而場外市場也存在著很多不規范之處。自6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和歐洲等地區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開始大力創建各自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至今,創業板已經發展成為幫助中小型新興企業、特別是高成長性科技公司融資的市場。
  回顧創業板的發展歷史,20世紀60年代可以稱為創業板的萌芽起步時期。1961年,為了推進證券業的全面規范,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所有證券市場進行特定的研究。兩年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放棄了對全面證券市場的研究,而是將目光盯住了當時處于朦朧和分割狀態的場外市場。SEC提出了“自動作業系統”作為解決途徑的設想,並由全國證券商協會(NASD)來進行管理。1968年,自動報價係統研制成功,NASD改稱為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體係(NASDAQ係統)。1971年2月8日,NASDAQ市場正式成立,當日完成了NASDAQ係統的全面操作,中央牌價係統顯示出2500個證券的行情。直到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上市標準,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須將在NASDAQ市場上市的公司和OTC證券分離開來。
  與美國NASDAQ市場的起步幾乎同時的是,日本開始了創業板的腳步。1963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設立了針對中小公司的第二板,並正式起用了場外市場制度。不過,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場外市場一直萎靡不振。
  世界二板市場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第二階段從90年代中期到現在。1971年,美國全美證券商協會建立了一個櫃檯交易的證券自動報價係統——納斯達克(NASDAQ),開始對超過2500種櫃檯交易的證券進行報價。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的上市標準,從而把在NASDAQ挂牌的證券與在櫃檯交易的其他證券區分開來。1982年,NASDAQ最好的上市公司形成了NASDAQ全國市場,並開始發布實時交易行情。但是,直到90年代初,NASDAQ的運作並不十分理想,1991年,其成交額才達到紐約股票交易所的1/3。NASDAQ市場真正得到迅速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的第二階段。
  世界上其他二板市場的發展,也基本上可以分為上述兩個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危機引起經濟環境惡化,股市長期低迷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各國證券市場都面臨著很大危機,主要表現在公司上市意願低,上市公司數目持續減少,投資者投資不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為了吸引更多新生企業上市,都相繼建立了二板市場。從總體上看,這一階段二板市大多經歷了創建初期的輝煌,但基本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失敗而告終。

  二板市場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的,其背景及原因是:

  (1)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大量新生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起來;

  (2)美國納期達克市場迅速發展,在加劇競爭的同時,為各國股市的發展指出了一個方向;

  (3)風險資本産業迅速發展,迫切需要針對新興企業的股票市場;

  (4)各國政府重視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紛紛設立二板市場。

  在此背景下,各國證券市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設立二板熱潮,其中主要有:香港創業板市場(GEM,1999)、臺灣櫃檯交易所(OTC,1994)、倫敦證券交易所(AIM,1995)、法國新市場(LNA,1996)、德國新市場(NM,1996)等。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一階段的二板市場發育和運作遠強于第一階段,大多數發展較順利,其中美國NASDAQ和韓國Kosdaq的交易量甚至一度超過了主機板市場。但是,從整體上看,二板的市場份額還是低于主機板,也有的二板(如歐洲的Easdaq)曾一度陷入經營困境。文章來源www.ipo668.cn

  創業板設立目的

  (1)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2)通過市場機制,有效評價創業資産價值,促進知識與資本的結合,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3)為風險投資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風險投資的風險,促進高科技投資的良性迴圈,提高高科技投資資源的流動和使用效率。(4)增加創新企業股份的流動性,便于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等,鼓勵員工參與企業價值創造。(5)促進企業規范運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創業板市場交易相關內容

  在創業板市場交易的證券品種包括:(1)股票;(2)投資基金;(3)債券(含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及政府債券等);(4)債券回購;(5)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可在創業板市場交易的其他交易品種。

  創業板買賣規則:

  (1)創業板股票的交易單位為“股”,投資基金的交易單位為“份”。申報買入證券,數量應當為100股(份)或其整數倍。不足100股(份)的證券,可以一次性申報賣出。

  (2)證券的報價單位為“每股(份)價格”。“每股(份)價格”的最小變動單位為人民幣0.01元。(3)證券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漲跌幅限制比例為20%。漲跌幅的價格計算公式為:

  漲跌幅限制價格=(1漲跌幅比例)前一交易日收盤價計算結果四舍五入至人民幣0.01元。證券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相關稿件
證監會就發布創業板申請文件準則和招股説明書準則並受理創業板發行申請答記者問 2009-09-21
創業板上市規則解讀 2009-09-21
創業板上市流程 2009-09-21
分析師解讀創業板首批過會企業 2009-09-21
證監會明確創業板資訊披露指定網站 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