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09-08-28        來源:經濟參考網綜合

  由於各國的社會經濟背景不同,向低碳轉型的起點和條件不同,追求的目標也有所差異。發達國家因為率先承諾量化減排,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首先是減少碳排放;而發展中國家處於經濟的成長期,其目標首先是發展,而且還要提高人均能源的消費水平,在當前階段難以將氣候變化政策主流化,只能通過降低能源強度和提高碳生産率(單位CO2排放的GDP産出)來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減排的逐步挂鉤。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並存。從長遠看,探索低碳發展之路不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發展趨勢,而且也與我國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産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一致性;我們存在利用發展低碳經濟的機會,使我國一些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技術取得競爭優勢,甚至扮演領先者的角色,並儘早到達碳排放和能源消費的拐點,這從近幾年我國開展節能減排的實踐中已初步證實;同時一些省份和城市也表現出利用發展低碳經濟轉變增長模式、尋找新的增長點的積極性,並且已經開展了一些相關的試點工作。另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走低碳發展道路需要相當的額外成本和大規模採用低碳相關技術,這將有可能延緩我們的現代化進程。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産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佔先機和産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後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於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徵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佔比只有20%左右,火電佔比達77%以上,“高碳”佔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産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産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産技術水平落後,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徵。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約70%。採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佔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産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儘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僅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鉅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相關稿件
低碳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和技術路徑 2009-08-28
低碳城市的概念 2009-08-28
低碳生産的特點 2009-08-28
低碳生産的內容 2009-08-28
低碳消費的形成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