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土地放量能否平抑房價
    2009-07-27    曾亮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

  和上一輪宏觀調控“以抑製成交來平穩房價”的策略不同。對於這一次樓市飆升,各地方政府選擇了增加土地供給來平抑房價。網絡、各大媒體爭論不息———土地的集中放量會否讓這個高位運行的房價回歸理性?

  京滬等地增加土地供給

  5月21日北京誕生了今年首個“地王”———廣渠門外10號地,樓面價超過了每平方米15000元;6月30日,中化方興以40.6億元又創造了廣渠路15號地樓面價、總價雙料“地王”。此後,位於五環外的大興、通州均出現樓面價達到每平方米7000元的“地王”。對此,參與土地競拍的地産商們也都認為,這些“地王”的出現,將在2至3年後推高房價。
  由此,北京市國土局相關負責人公開&&,北京將加大政府土地儲備力度,加快土地的市場供應,以應對開發商恐慌性拿地局面。具體計劃是下半年供應經營性用地1000公頃。
  增加供給以平抑房價的做法已經成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府的共識。上海嘉定區政府土地招商負責人向在滬多家房地産龍頭企業介紹,作為下半年上海土地出讓的重點區域,嘉定擬推出800畝至1000畝的土地供給。

  房地産企業:能抑制房價

  土地供應大幅增加,對市場供求關係有何影響?房地産企業的代表都是一個看法。他們聲音洪亮的回答,增加土地供給量能抑制房價。
  中原地産華北區域總經理李文傑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果政府能夠出讓大量的土地,並且明確土地出讓時間,就能給開發商和購房者形成很好的心理預期。去年多次出現高價拿地的原因就是,開發商不知道政府有多少土地可以放出來,什麼時候放出來。“由於開發商對政府土地出讓數量和速度不明確,因此出現了大量開發商瘋搶一塊土地的局面。”李文傑強調,通過加大土地供給進行房價調控,對於抑制房價將有顯著作用。

  網民:政府是最直接的獲益人

  但《京華時報》刊登署名陳聯科的文章稱,即便是土地放量,也不一定帶來房價的下調。不少網民在評論中都支持這一觀點。
  陳聯科的文章中指出,土地供應不足當然會促使開發商高價拿地,但開發商為什麼敢高價拿地呢?主要還是有錢,有信心。錢又從哪來?不是銀行就是銷售。寬鬆的貨幣政策促使太多的熱錢紛紛涌入房地産市場,因此,地價、房價只是被更大的力量互相推動着上漲而已。從這個角度講,拿出更多的土地未必能讓開發商很理性地不去搶一些熱點地塊,也不能阻止那些有錢沒處花的國企爭戴“地王”的花環。畢竟“狼多肉少”的局面不是加大幾塊土地供應所能改變的。
  陳聯科認為,先不論房價是否得到抑制,加大土地供應最直接的獲益人仍將是政府,政府在地産投資熱潮里加大土地供應,就好像開發商在房價瘋漲階段加大推盤一樣,本質上是一種“高位出貨”行為。

  抑制房價要打組合拳

  搜房網上刊登了這樣一張帖子:“稅收、信貸、土地政策是抑制房價上漲過快的核心”。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國房地産價格經歷了房價快速上漲、增速回落、增速反彈,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快速反彈的階段性變化過程。造成這種動態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國在控制房地産價格上漲上對“稅收、信貸、土地政策的調節作用”的力度把握以及相互之間配合關係出現錯位。文章認為,稅收、信貸、土地政策是抑制房價上漲過快的核心。稅收和信貸是一種市場化手段,而土地政策則是一種國家宏觀行政性手段,這兩種手段的結合將在控制房價上漲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文章指出,稅收的重點應是提高稅率和擴大徵收範圍。過去我國一直執行着土地出讓金、房地産交易稅、土地增值稅等,這種稅率的確定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在目前房地産價格新格局下仍然執行這一政策,顯然已經滯後。因此,適當提高交易稅率,對於控制房地産投資和投機行為是極其有效的。同時,對於稅收徵收的範圍和標準也應當適當地進行調節,本次國務院提出了“完善住房轉讓環節稅收政策”,實際上就是要在住房轉讓環節上提高稅率,適當擴大徵收範圍,增加稅種。文章還説,運用信貸政策調整房地産投資、交易以及調整經濟增長,是最常用的市場化工具。2003年以來,我國多次採取了這一政策,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假如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房地産首付比例,則會對房地産投機行為産生很大的抑製作用。
  文章認為,土地政策的關鍵是公正公開和市場化。土地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實行土地招標拍賣掛牌是我國土地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趨勢,人為地降低土地的價格,是一種倒退。實際上,假如再回到土地劃撥或者協議出讓的做法,房地産價格根本不會也不可能下降,而只會被一些投機分子、開發商和腐敗分子所瓜分。

  相關稿件
杭州:房價看漲 二手房交易毀約糾紛多 2009-07-23
非理性二手房價還能漲多高 2009-07-23
讓物業稅平抑房價是一廂情願 2009-07-23
高房價是日全食 短暫時刻蠶食着中國社會財富 2009-07-21
京滬土地放量能否平抑房價 200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