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險承保門檻提高了,決不再是去年有車就保的狀況了。”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的某産險公司業務員王先生指着電腦上幾筆被公司核保部“槍斃”的“準業務”,無奈地説。 王先生稱,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為了達到今年車險“扭虧為盈”的目標,提高了車險的承保門檻。
由規模向效益轉變
車險業務一直是産險公司的大頭,直接決定着産險公司的盈利狀況,但是由於車險本身的高風險和高賠付,以及存在的惡性競爭,滬上車險行業已經連續多年處於虧損狀態。如何在今年實現“扭虧為盈”,正成為滬上産險公司面臨的頭等大事。 上海某産險公司業務員閻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按照公司的要求,今年的目標就是實現盈利,這是公司的‘死命令’,所以對於一些風險預期較大的業務,就算保費收入很高,我們也是不做的。”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則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近期的業務快報。在這份快報上,記者發現,相對於凈保費和同比增長率,各支公司的滿期保費賠付率、滿期保費綜合成本率等賠付成本指標則是用紅色加粗字體標出。 對此,該負責人&&,以前我們只重視各支公司的保費收入多少,並據此考核各支公司的績效,但是今年為了實現盈利目標,我們更加重視業務質量相關指標,比如滿期保費綜合成本率、自留保費綜合成本率等指標。“我們寧願犧牲一部分保費,也要確保業務質量”。
扭虧關鍵是“做強”
對於滬上險企的經營轉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保險係教授庹國柱&&,“這是一個好現象,這反映了保險向理性經營的回歸。” 庹國柱指出,保監會曾提出保險業要“做強做大”,但是具體操作時,不少保險公司只注重做大,一味追求規模,而完全忽視了做強,忽視了效益,導致部分險種全行業虧損,最終削弱了保險公司自身的競爭力。 “産險公司扭虧為盈的核心是回歸理性經營,遏制惡性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庹國柱&&。 滬上部分保險專業人士則&&,要想實現車險乃至整個産險行業的扭虧為盈,各保險公司應盡量避免價格戰,實現差異化競爭,着重提高車險服務意識。“另外,則是要理順和保險代理機構和汽車維修兩大領域的關係,嚴控風險,實現車險規模和效益的統一,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