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 弗裏德曼在對通貨膨脹給出的著名解釋中説:“在任何地方都永遠是這樣一種現象,即它是並且只能是一種貨幣的增長量超過産出量的貨幣現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之後,發生在交戰國各國內部的現象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高通貨膨脹率現象的出現需要五個基本的條件①:
1. 戰爭導致物品短缺;
2. 戰爭導致政府從中央銀行進行短期貸款;
3. 政府進而將債務有效變成現金,增加了貨幣的供給量;
4.公眾通貨預期轉移,貨幣平衡需求下降;
5. 進而商品價格上漲。
但是,純貨幣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通脹過程在一國要比在其他國家更能快速深遠地發展,也不能解釋為什麼通貨膨脹導致的結果會各式各樣。如果把1914年到1918年主要交戰國的所有公共花費匯總,就會發現英國的總花費遠遠超過德國,法國的總花費遠遠超過俄國。以美元為單位,在1914年4月至1918年3月間,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公共負債額的增加值遠遠超過同期的德國。事實上,1913年到1918年間,德國流通中的貨幣量的上漲百分比(1 040%)遠高出英國(708%)或者法國(386%),但是該百分比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則分別為1 116%和961%。與1913年相比,到了1918年,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的商品批發價格要遠遠高出德國。1918年德國柏林的生活消費指數是戰前的2.3倍,這個變量在英國則為2.1倍。那麼,按照這些數字顯示,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的是德國而不是其他國家?為什麼變得一文不值的是德國馬克而不是其他國家的貨幣?問題就在於戰時和戰後的債券市場。
戰爭期間,所有陷入戰爭的國家都被戰爭債券牽引着。那些之前從未買過政府債券的小額儲蓄者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開始投資戰爭債券。然而,與英國、法國、意大利和俄國不同,德國在整個戰爭期間無權涉足國際債券市場(德國最初拒絕在紐約債券市場投資,之後一直被排除在大門之外)。而協約國則可以在美國或是富有的英帝國出售債券。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以及土耳其)則被排斥在外,只能在自己國家出售債券。柏林和維也納雖然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但遠比不上倫敦、巴黎和紐約。結果,德國及其同盟國在國內出售債券愈加困難,因為這些國家發行了過量的戰爭國債,超過了投資者的承受範圍。很快,德國和奧匈當局就開始向其中央銀行求助購買短期貸款,程度遠遠超過英國。中央銀行購買的短期國債數額的上漲預示着通貨膨脹的到來,因為與出售公眾債券不同,將這些票據兌換成大把大把的鈔票,大大增加了流通中的貨幣供給。到戰爭結束時,差不多1/3的德意志債務都是“浮動的”或者説是未清償的。而且德國政府發行了過量的貨幣,僅僅是由於戰時價格管制,才未使整個國家陷入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戰敗使得這些國家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之前,各方都向納稅人和債券持有人保證,只要戰爭勝利,敵人將會為這些債務買單。可是事與願違。這些國家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意味着國家的破産。那些先前投資債券的人本希望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但戰敗和革命意味着政府無力償還債務。德意志帝國的債權人不得不為這場災難買單。比戰敗更嚴重的是,1918年11月到1919年1月間頻繁爆發的革命,更讓這些投資者難以安心。還有在凡爾賽召開的巴黎和會,讓這個稚嫩的魏瑪共和國背上了一筆數額未定的賠款債務。當1921年債務最終確定時,德國人發現自己背上了一筆數額驚人的高達1 320億“戈德馬克”(一種戰前馬克)的外債。這筆賠款相當於國家收入的3倍多。儘管並不是所有這些債務都即刻生息,但預計的償付款佔到了1921年到1922年間德國1/3以上的財政支出。那些寄希望於德國的投資者在1921年夏天對未來並不樂觀。而戰後流入德國的外資僅僅是一些短期的投機貨幣或“熱錢”,隨着情況的不斷惡化,不久就又流出了。
但是,如果只是簡單地把1923年的那次惡性通貨膨脹看成是《凡爾賽條約》導致的惡果,那就大錯特錯了。當然,德國人願意這樣認為,他們覺得通脹與條約的簽訂有很大關係。德國人一直聲稱,戰後的鉅額賠償是導致經常項目赤字的原因,除了印製更多的鈔票以外,他們沒有其他辦法去應對賠償。通貨膨脹是馬克貶值帶來的直接後果。但所有這些都忽略了德國國內貨幣危機導致的國內政治隱患。魏瑪共和國的稅收系統是脆弱的,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這個新生的政權對於那些拒絕納稅的高收入人群而言缺少合法性。與此同時,公共支出的開銷沒有合理的預算,政府尤其對公共部門的工資出手大方。遠在與戰勝國簽訂賠償協議之前,稅收不足加上過度開支,就導致了德國在1919年到1920年間巨大的財政赤字(超出國民生産凈值10%)。1923年,也就是德國中止償付戰爭賠款那一年,財政赤字已相當驚人。更糟糕的是,那些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們在20年代早期就對穩定德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失去了信心,甚至在1920年中期,當機會擺在面前時也無動於衷。德國財政界精英們大都盤算着,在貨幣貶值失控的情況下,那些戰勝國會被迫修訂先前有關戰爭賠款的協議,結果會使德國出口的商品與美國、英國以及法國相比價格低廉。事實上,局勢也是這麼發展的,德國馬克的貶值大大促進了德國的出口。德國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當美國和英國的經濟處於戰後發展衰退期時,由這場通脹引起的1920年到1922年間的經濟繁榮,導致進口需求大大增加,這樣便消除了原來預期的對經濟造成的壓力。德國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關鍵在於對局勢做出錯誤估計。當法國從德國官方一心要還清債款的偽善承諾中醒過神來時,他們終於決定通過對魯爾河流域工業區發動軍事進攻來收回賠款。結果導致德國宣布總罷工(“消極抵抗”),用更多的紙幣進行賠付。惡性通脹終於發展進入到最後階段。
正如米爾頓 弗裏德曼所言,通貨膨脹確實是一種貨幣現象。但是,惡性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政治現象,即由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根本缺陷所導致。事實上,面對敵國戰後日益減少的國內收入,確實有危害性更小的方式去解決德國國內和國外債權人相衝突的索賠要求。但是,許多德國人一直認為,他們的國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國內經濟停滯和他國挑釁並存的狀況下,最壞的結果終於發生了—德國自身貨幣和經濟體系全面崩盤。到1923年年底,大約有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