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國家統計局6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下降1.4%;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7.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10.4%。對比以往數據可以發現,CPI已經連續第四個月出現負增長,不過較4月份收縮幅度已經有所放緩,顯露出企穩跡象。而PPI則連續六個月出現負增長,跌幅仍在繼續加深。
在去年較高的基數的影響下,物價指數雙雙保持負值,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從CPI來看,非食品類價格降幅是物價總水平下降的主要力量,食品價格尤其是肉禽製品價格的大幅下降,亦對CPI形成拖累。不過從環比走勢來看,下跌幅度已經趨於緩和。對於PPI,去年的高點出現在8月份,翹尾因素的影響不可忽視。由於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漲幅驚人,加上6月1日發改委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預計PPI的下跌趨勢也將逐步放緩,未來不排除迅速掉頭向上的可能。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政府經濟部門人士以及經濟學界關於中國經濟是否已經進入通縮區間爭論不休,但不論意見如何分歧,承認目前有通縮壓力,要防止通縮,相對較有共識。當然,從剔除季節因素的物價環比趨勢來判斷,中國經濟面臨的通縮風險已在減小。 相比而言,如果考慮外部因素的影響,通脹似乎已經漸行漸近。從國際市場看,由於各國央行聯手釋放了空前龐大的流動性,出於對美元大幅貶值和通貨膨脹再度發生的擔憂,資金蜂擁流入大宗商品市場,推動全球主要原材料産品價格出現新一輪飆升。從代表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CRB指數,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進入2009年以來,CRB指數上漲幅度超過30%。6月份的第一個交易周,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期貨更是全線上漲,農産品價格走勢亦非常強勢, CRB指數創下了6.83%的周漲幅。 通脹預期正在變得更強,而通脹進程也亟須全面重估。中鋁在最後關頭被力拓拋棄,或許從一個側面説明,全球主要原材料供應商已經就大宗商品漲價達成了共識,在這種情況下,上游廠商加大合作力度,利用壟斷優勢獲取更多利潤,這個選擇明顯優於同下游廠商進行合作、讓其分享産業鏈上游的高額收益。 應該看到,中國經濟復蘇的“綠芽”在逐步顯現,利好數據頻頻亮相。PMI指數已經連續3個月保持在50%上方,其中新訂單、生産量、出口訂單都維持在擴張狀態,出口訂單在5月份也成功站在分界線上。這些都顯示出製造業正在逐步走出低谷,工業生産正在逐步恢復。儘管國內的物價還是處於低位,但是巨大的貨幣供應量(雖然存在一定的滯後期,但等經濟回穩,貨幣的乘數效應會很快顯現)加上輸入型通脹及壓力,通脹再度來臨的可能性正在加大。PMI中的購進價格在5月份上升1.8至53.1,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通脹預期加強有關。 不過,實體經濟層面的復蘇程度,遠不能與紅紅火火的資本市場相媲美。“資本化”了的資源品價格的迅速上漲,以及源源不斷的信貸資金帶來的工業投資衝動,可能會誤導資源類産業的復蘇,造成新一輪的産業結構扭曲。從去年開始,多數行業經歷了痛苦的去庫存化,但過剩的産能卻不是短期內能消化的。據相關研究測算,當前産能過剩的程度為40%左右,主要集中在受出口和經濟收縮影響大的部門,如鋼鐵、有色等原材料行業和汽車、機床等機電設備製造業。由於國內外的總需求並未全面啟動,通脹帶來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將給企業利潤蒙上一層陰影,使得製造業“去産能化”的時間被進一步拉長。 嗅覺靈敏的資金正在搶先布局原材料行業,被調動起來的流動性把經濟恢復所需要的原材料價格不斷炒高,這將大大增加經濟復蘇的成本。如果資源價格的上漲速度,快於實體經濟恢復的速度,就會形成“實體滯、資産脹”局面。事實上,國內經濟已逐漸顯露出通縮與通脹並存,實體經濟偏冷、資産市場火爆的冷熱不均的苗頭。 這樣的狀況值得警惕與擔憂。受能源原材料價格走勢影響,未來我國可能出現CPI先於GDP回升到長期平均水平,呈現階段性滯脹局面。如果資産價格的快速上漲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那麼泡沫的破滅將是必然的結果。而這種虛高的資産泡沫的破滅,又將在經濟復蘇的下半場再次重創實體經濟。 顯然,對於實體經濟偏冷,尤其是製造業較為困難的處境,需要有更多的關心。在承認産能過剩是基本國情,國際需求短期難以迅速提振,國內需求又無法瞬間啟動的條件下,政府部門恐怕需要在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根本問題上下大力氣,努力改善宏觀經濟失衡的狀況,使資金能夠流入到更有效率的地方,助力於振興較為低迷的企業家精神。就貨幣政策而言,也應在繼續保持“適度寬鬆”以刺激經濟回升的同時,需要對“實體滯、資産脹”風險提前作出反應,防患於未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