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
台灣近代工商業發展紀實之十一
    2009-05-11    陶迎春    來源:經濟參考報網站

    提要:李國鼎,先後從事多種工作,一生富有傳奇色彩,從1953年開始進入台灣財經決策層,是台灣地區經濟騰飛的主要規劃者、決策者和實施者之一。他以“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政策”的經濟理論有效地引導了台灣經濟的發展,被譽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建築師”和“台灣科技教父”。他敢作敢當,耄耋之年仍關心國家統一,並致力於兩岸經濟與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他遺著千萬言,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堪稱學人典範。

    負笈劍橋,投筆從戎

 

    李國鼎,1910年生於南京。1926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數學系,後轉入物理系,1930年畢業。先後任教於鐘南中學、金陵女子大學。1934年考取庚子賠款留學名額,赴英國劍橋大學,跟從諾貝爾得主拉塞福德從事核物理研究,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這裡有當時的大科學家盧瑟福、湯姆遜等。他在劍橋大學最大收穫是下午茶會時的自由討論,可以發表學術見解,及時交流,調整思維,無形中養成一種科學的訓練方法,終生受益。盧瑟福很喜愛這位也是他唯一的中國學生,在其完成學業後又為他申請進一步深造機會,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放棄作為物理學家的光明前途,毅然決定投筆從戎,回國抗日。歸國後,辭謝武漢大學的教授聘請,來到工資很低的防空部隊所屬的學校任教官,後又轉至貴陽花溪鎮任防空學校照測總隊修理所所長,支援後方各大城市的防空設備及維修,並積極培訓機械人才。1942年任資源委員會資渝鋼鐵廠工程師和工務組長職,參加煉鋼軋鋼工作,開始他的工業歷程,在1942年開工生産第一個年度裏,生産各種鋼鐵産品99082噸,1943年為377370噸,其中包括30磅輕鋼軌、中型角鋼、扁鋼、工字鋼及厚鋼板等産品,有力地支援抗戰。

    “科學救國”、“實業救國”

    他1948年至&,歷任政府要職。從早期草擬“獎勵投資條例”、推動加工出口區,到後來協助策劃科技發展方案、創設科學園區、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都有傑出成績,因對台灣經濟建設貢獻良多,被稱為“台灣經濟發展奇蹟的締造者”,“台灣現代化之父”,“科技之父”。
    擬訂“獎勵投資條例”。1959年“八七水災”之後,許多僑胞到台灣參觀災後的重建,向有關單位反映他們想要回&投資,但是繁雜的法令,有時連主管投資的官員都弄不清楚。於是李國鼎設計以“特別法”的方式,用一套法令去排除所有不合時宜的法令,這便是“獎勵投資條例”,在“立法院”只停留了3個月,便在1960年9月1日起實施。這項條例受到最多質疑的地方是減稅,李國鼎説“把餅做得更大,大家所能分到的就更多”,減稅招來了投資,便是增加就業機會,雖然工廠企業與投資人減了稅,可是眾多的工人是更大的稅基,可以收回更多的稅收。獎勵投資條例公布實施後7年中,共減少稅收30億&&&,但是“國民生産”毛額從1960年的620億美元增加到1967年的1460億美元,到了1975年,更增加到5600億美元。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從1960年的每人每年的153美元,增加到1975年的956美元。出口貿易的成長更快,1960年的海關統計的出口總值為1.64億美元,到1970年出口已達14億美元,從這時起,台灣進入了長期增長的階段。
    首創加工出口區。李國鼎率先提出加工出口區的構想,讓所有生産材料可以不必課徵關稅或其他稅負自由進口,所有産品也可以自由出口(內銷除外);並在高雄設立了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提供廉價的勞工及土地,加上稅務優惠及有效率的管理,吸引許多外國投資人。從此以後,加工出口區的構想在全球各地廣受模仿。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性自然不僅是減輕雙重缺口,還帶來技術、知識、市場、管理及新形態的企業文化。為了使外國直接投資能長久持續,李先生不辭勞累地主動與國外打交道。在那段期間,就連一年出口一百萬美元的生意他也會親自出馬。
    推動高科技工業。李國鼎注意到:面對台灣工資上漲及外國競爭更加激烈,如何才能維持台灣的成長率?他觀察到當時在台灣蓬勃發展的産業如紡織及家電等,在日本及美國也曾繁榮,後來都不再風光,導致美國與日本都必鬚生産附加價值更高的産品。為了維持逐漸提升的生活水準,台灣終究也必須升級到高附加價值的産品,但當時台灣的産業無法支持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提升;有鋻於此,李國鼎早在高科技成為時髦名詞之前就着手推動以科技為基礎的工業,大力支持成立日後極為成功的新竹科學園區。 李國鼎也透過他在全世界的人脈,為行政院的科技顧問群招攬人才,當台灣在發展高科技工業時,這個顧問群為政府的政策制定做出很有價值的貢獻;如今高科技産業成為台灣的驕傲,李國鼎協助奠定的基礎功不可沒。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李國鼎先生(前排右),南京金陵大學。

    李國鼎在台灣的40年公職生涯,使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他的功業,也受到全世界的尊敬,頒獲12個榮譽博士。1968年,菲律賓授予李國鼎“麥格塞塞政府服務獎”。他退休後,受到許多國家的邀請,請他講述台灣經濟成長的經驗。美國哈佛大學在1990年設立了“李國鼎講座”。美國史丹佛大學更以李國鼎之名,設立經濟、生物醫學、工程講座,並將一個經濟校區命名為“國鼎苑”。儘管他位高權重,但他個人的生活卻以簡樸著稱,他的房舍內最大的房間就是書房,書籍多到讓老書架變了形,因為書桌太小,常常在寫作時,要到餐廳的大餐桌上去寫。李國鼎在任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時曾説“即使只是半罐糨糊,也不可以帶回家作為私用。官員只能為民眾服務,不能貪圖一點私人的享受。”他一生的作為也正是如此,他為在官場上的每一個人做了示範。
    中國傳統有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係的經典規範。李國鼎在儒家五倫的基礎上,在上世紀80年代因現代社會需要提出第六倫:群己關係。就是人與陌生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團體的關係,在現代社會裏需要建立的關係。如果説“五倫”是小愛,“第六倫”則是大愛。李國鼎提出群己觀念,倡導社會進行心靈改革,重建工業化之後人類精神文明的價值理念。
    李國鼎先生生於清末民初喪亂之際,內憂外患養成他從小強烈的愛國心;考取公費留學英國,使他長存回饋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從1937年“七七事變”返國投筆從戎,到1988年以政務委員退休,服務政府公職前後長達五十年之久。 從動員抗戰到勝利復員,從大陸到台灣,從工業建設到財經建樹,從尖端科技到人文精神,李國鼎先生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的現代化,以締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STS研究中心)

  相關稿件
[史話]台灣經濟的總設計師:尹仲容 2009-05-11
[史話]工商業巨子:張國安的傳奇故事 2009-05-11
[史話]台塑傳奇:王永慶 2009-05-11
[史話]台灣商人吳火獅和新光集團 2009-05-11
[史話]台灣一代商業巨子:蔡萬春 200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