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97亞洲金融風暴(一)(1)
    2009-05-06        來源:中信出版社
  六、禍起97亞洲金融風暴(一)

  要問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禍根究竟在哪,還得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説起。

  這是不是扯得有些遠了呢?一點不遠,不過才十年。因為不尋根溯源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就不會明白2008年金融海嘯究竟是怎麼來的?

  如果不能真正理解1997亞洲金融風暴,就不會理解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財政部長魯賓等人,為什麼會在1998年6月5日施壓美國國會,凍結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6個月的監管權力,並最終於1999年11月,推動美國國會永久性廢除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權。

  這一決定,最終讓華爾街合法完成了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對全球財富的席捲,而這一決定的時間,與1997亞洲金融風暴,有着千絲萬縷不為人知的&&。

  在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發生前這一長串鏈條上,除了房地産商還辛辛苦苦蓋房子幹力氣活外,其他從貸款商、買房者、投資銀行到保險機構,基本上都是坐著簽字劃賬,錢就到手了,賺錢很輕鬆。這種輕鬆賺大錢的方式似乎成了美國人的特權。因為製造業太難,幹體力活掙錢太少。

  其實,到20世紀末,再靠製造業賺錢已經很難。西方國家經歷了上百年工業文明的發展,不斷改進和完善,大到産業革命、技術革命、管理革命,小到産品改進、生産改進、流程完善、營銷革命、客戶導向等等,幾乎無所不用其極,它們那裏已經沒什麼空間,沒什麼前途了。産業革命、技術革命這樣的重大突破,不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

  對美國來説,日本、中國、四小龍和四小虎等這些亞洲國家都發展起來了,它們也會製造工業産品,價格又很便宜。製造業總歸是又累又不賺錢,那就讓其他國家幹吧!

  美國是全世界最好的國家,有着最優越的政治制度、最強大的軍事實力、最先進的科技水平,還有最頂級的金融人才,美國人應該過最優越的生活,要賺最容易的錢。這是發自美國人內心深處的吶喊。

  如果美國自己創造財富有困難,又想輕鬆過好日子,沒辦法,那就想辦法從別家"挪"一點來。

  亞洲改革開放、技術進步,辛勤工作,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集中了30年的時間,也積累了大量的國家和民間財富。但是,如果以為辛勤勞動得來的財富就是你的了?其實不然。美國替世界制定一個新的游戲規則:不是所勞(體力勞動)即所得,而是所得即所得。

  誰耕種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去收割。

  這聽起來不合理,但是,20世紀末以來的經濟運行,全世界基本沿着這條思路在走。這對理解將來發生的林林總總的看不懂,大有幫助。

  你勞動,我收割,秋收的季節到了,收割機就會出現。

  亞洲到了豐收的季節。

  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際資本不斷流向亞洲,經過二十年的高速發展,亞洲出現了經濟四小龍: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還有後起的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它們的經濟、政治、文化一派繁榮景象,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如果亞洲經濟再這麼發展下去,資金照這樣速度流入亞洲,一個成熟的日本,四小龍和四小虎、一個新興的中國加上一個後備的印度,亞洲將會變成怎樣呢?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夫婦在1982年出版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趨向》中指出: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這本書當時風靡全世界。後來的現實也向世人展現,果真如此!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快速發展,亞洲奇蹟被高度關注,大有壓過美國風頭之勢。

  21世紀難道真的會成為亞洲的世紀嗎?

  美國哪去了?

  這個世界誰才是真正的老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