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每天是騎馬上班嗎?”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任亞平笑談,若干年前到南方出差,曾有人這麼問他。內蒙古不為外界熟知,於此可見一斑。 近幾年出差,內蒙古人聽到的誇獎多了。“經濟發展了,地位上來了,形象提升了。”任亞平説,人們的問題也跟着變了,變成了兩個連環問:內蒙古發展到底有多快、為啥這麼快。 聽到這句話,記者又補了兩問:後勁足不足、接着怎麼幹。陽光普照,呼和浩特春意融融,任亞平一一向記者釋疑解惑。
“跑”得到底有多快
先看增速。 今年一季度,內蒙古全區GDP同比增長15.8%,增速居全國第三。
從2002年到2008年,內蒙古GDP增速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位。去年增速為17.2%,高於全國平均增速8.2個百分點。 再看總量。內蒙古綜合實力明顯上升,2002年開始趕超,生産總值從1940.9億元增加到去年7761.8億元,先後超了8個省,經濟總量從全國24位前移到16位。目前,在5個自治區中居第一,在西部12個省份中僅次於四川。 三看結構。過去內蒙古以農牧業為主,這些年步入工業化中期。2008年,第二産業佔到了55%。産業內部也在優化。拿一産為例,現在內蒙古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2%,農牧業科技貢獻率超45%,已從傳統農牧業轉化到現代農牧業。 然後看人均。2008年內蒙古人均GDP突破3萬元,居全國第八。城鎮居民去年人均收入14431元,從2002年全國29位上升到第9位。農民人均收入4656元,由22位上升到14位。 “發展得很快,差距也不小。”任亞平辯證地説,“內蒙古城鄉人均居民收入排位靠前,但均沒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有1000多元和105元的差距。”
從經濟總量看,內蒙古與發達省份差距明顯。今年廣東一季度産值7600億元,即接近內蒙古去年一年的總值。
為啥“跑”得這麼快
“為啥發展得這麼快?先説兩條原因。”任亞平説,內蒙古一是資源優勢明顯,二是機遇疊加。 從資源來看,內蒙古境內探明煤炭儲量突破6583億噸,超過山西居全國第一。部分戰略資源如稀土等亦是儲量豐富。作為牧區,內蒙古牛、羊存欄數居全國前列,牛奶、羊絨産量更是全國首位。 從土地資源看,內蒙古疆土面積佔全國1/8,人口只佔全國1.8%。西部的阿拉善盟,27萬平方公里上只有20萬人,我國神舟飛船發射基地,即選在阿拉善盟的東風航天城。 看機遇。近年來,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放、振興東北等均衡發展戰略。內蒙古享受西部大開放政策和優惠,自治區東部5個盟市還享受振興東北的政策和機遇。任亞平説,這大概是全國唯一“享受東西雙重優惠”的省份。 近年來加強與俄、蒙合作,也為內蒙古發展外貿帶來極好機遇。內蒙古邊境沿線有開放口岸18個,其中滿洲裏、二連浩特分別是與俄、蒙通商的著名口岸。 “最關鍵的機遇,則是國家正在實施的新一輪宏觀調控。”這一輪宏觀調控新在哪兒?新在採取了“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內蒙古的很多優勢恰恰是國家“要保”的,如煤、油、電等産業的發展。“要壓”的東西,內蒙古也在大力淘汰。
“跑”的後勁足不足
“發展後勁足不足?先看看固定資産投入。”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將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近3萬億元,其中一半左右是工業項目。這些項目將陸續見效。 固定資産投資改善了內蒙古的發展條件。內蒙古地形狹長,從東到西2400公里。目前,4條橫跨東西大通道已經打造:空中兩條,一條航線,一條電網;地上兩條,一條公路,一條鐵路。內蒙古是輸電大省,全國最大的5家火力發電站均在這裡。為加快西電東送,每年近百億元投資用於構建電網——送電的空中通道,“10盞北京燈泡裏有9盞是內蒙古的電點亮的”。公路交通方面,2005年,內蒙古建成了橫貫東西的大通道。此外,跨越東西的鐵路交通也在逐步完善,境內目前在建鐵路達4000余公里,其中,從呼和浩特至北京只需2個多小時的高速鐵路,後年可投入使用。 目前,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設備、技術、工藝,在內蒙古有30多項。其中,煤制油、煤液化等煤化工工藝全球領先。這是內蒙古的後發優勢。 過去內蒙古習慣“向西看”(與西部省份比經濟總量),現在更提出和東部比。前幾年,地級市鄂爾多斯的比超對象瞄準的是南方一個縣,現在,鄂爾多斯已提出“趕蘇州、學魯爾”的奮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