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鳥巢的冠名,之前有10多家中外著名企業參與競爭,聯想集團、可口可樂和阿迪達斯是其中三大熱門。一位業內知情人士透露,最後的冠名權可能花落阿迪達斯,標價是每年7000萬元,但目前還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明確回復。(每日經濟新聞2月25日)
對於鳥巢的冠名,一直以來是存在較多的反對聲的。去年有門戶網站曾就此問題調查,近七成網友反對商業冠名,認為鳥巢是國家標誌性建築,不應沾染市場銅臭氣。還有人進一步建議,對於參觀等商業運營要實行低票價或免票政策。乍看過去,這些理由無一不十分宏大,容不得一絲反駁,但都有一個根本的落腳點,即最後都得由納稅人兜着這些標誌性建築龐大開支的底。 按國際慣例,大型體育設施商業冠名只有費用多寡之爭,鮮見反對聲音。一直以來,奧運會後,主辦城市會否出現“白象效應”和“蒙特利爾現象”是各界關注的熱點。前者指奧運場館閒置造成的經濟浪費,如希臘雅典奧運會後場館閒置;後者指奧運場館建設的巨大投資造成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增加奧運特別稅形式填補虧空(《瞭望周刊》2008年8月25日)。老外並非沒有民族自豪感,不懂得標誌性建築蘊含的深刻意義,而是他們更擔心,如此公共財政會遭受沉重負擔。 且不論建設成本,鳥巢每年的運營成本高達5000萬元。如果鳥巢可以作為標誌性建築讓財政埋單,同樣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水立方、五棵松籃球館是否也當如此。既然國家可以以標誌性建築讓納稅人全額埋單,那各個地方是否可以依葫蘆畫瓢,以同樣的方式保持標誌性建築的“純潔性”? 用百度搜索“標誌性建築”詞條,得到234萬個結果。搜索結果裏有國外的,但更多的則是國內的。國外的大都是歷史建築或非常出名的近代建築,國內則五花八門,既有歷史遺跡,更不乏近年來各地雨後春筍般的“巧奪天工”。事實上,在有的地方,往往是一個標誌性建築建成沒幾年,另一個標誌性建築便“後浪推前浪”。標誌性建築一多,想叫公眾不“移情別戀”也難。至於這些標誌性建築群中,到底有多少只有標誌意義沒有效益則無從得知,但重慶萬州三峽明珠觀光塔和奉節三峽移民塔兩個標誌性建築的先後倒掉,至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否成功轉化成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區分標誌性建築是否為形象工程的準繩之一。也就是講,鳥巢服務奧運的功能已經發揮完畢,對其發揮商業“餘熱”理當歡迎,而不必動輒扣上“標誌性”的大帽子。鳥巢的確有紀念和公共意義,一個民族也的確離不開某些圖騰象徵,但象徵理應是長期生産生活的文化結晶,標誌性建築一旦氾濫,除了可以製造某些政績亮點,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外,如果不能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將在不堪承受的負荷中逐漸褪掉這些虛無的光芒。這應了那句老話,死要面子活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