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分外儲果真“不差錢”?
    2009-02-17    理財周刊    來源:邢力

  單從數字上看,從當前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拿出一半給老百姓,國家還有1萬億,老百姓得了實惠,而國家外儲也拿得出這點錢,乍一看去,似乎“不差錢”。但事實果真像表面上所呈現的那麼簡單嗎?

  外匯儲備既是資産也是負債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外匯儲備到底是什麼。
  從理論上説,外匯儲備是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産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的債權。通俗地講,中央銀行通過發行鈔票(人民幣),在外匯市場上購買供過於求的外匯形成的資本。
  表面上看,外匯儲備是社會財富轉移到央行手中的資産,但實際上當我國的企業將出口産品所賺取的經常項目下的外匯交給央行時,央行已為此支付了等額的人民幣。因此從中央銀行資産負債表角度分析,無論是何種來源的外匯儲備,中央銀行外匯資産增加都同時對應着負債的等量增加——為購買外匯,央行必須多發行基礎貨幣或央行票據(用以對衝部分基礎貨幣發行),這些都是央行的負債。所以,在中央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上,外匯儲備對外是資産,但同時對內是負債。
  可見,外匯儲備的形成是因為有經常項目下的順差,經常項目的順差説明國家內需不足,沒有把生産出來的商品消化掉。因此外儲的形成和多寡關鍵是受到國內政策的影響,現在每個月都在增加新的外匯儲備,怎麼可能再把原來的外匯拿到國內用呢?因為外匯儲備本身就是內需不足所産生的剩餘的逐漸積累,是政策的一個後果,如今卻要拿這個政策後果反過來作為政策工具,這叫什麼邏輯呢?
  另外外匯儲備也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包括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等。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可見,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從這個角度看,外匯儲備也不是誰“説動就動,想分就分”的。

  中國外匯儲備過多了?

  拋開邏輯不談,要將外匯儲備裏的這點錢分給老百姓也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行。而張維迎教授給出的理由是:我國的外匯儲備太多了,分掉點沒關係。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按照這個標準看,我國目前2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了。然而這個觀點是基於歐美國家長期經濟實踐下的産物。但二戰以來,亞太區國家的實踐表明,該地區國家在經濟起飛時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都要比西方國家根據他們的經驗所劃定的“合理值”高出很多,因此中國當前的高外匯儲備並不獨特,而是一種亞洲國家的普遍現象。
  更重要的是,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一國金融市場的穩定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為何如此慘烈,一個關鍵原因就在於當對衝基金對本國匯率進行衝擊時,政府自己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予以抵抗,又無法從外界獲得資金,最後自然在金融狙擊戰中輸得一敗塗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正是依靠中國政府在資金上的強力支持才得以倖免,而更早時候的拉美經濟危機也是由於得到了美國的及時援助才沒有進一步惡化。
  亞洲金融危機讓全世界認識到,太小的外匯儲備規模不足以抵禦貨幣投機商對本國匯率的衝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對外匯儲備更加重視。更何況,中國作為大國,面臨的不確定性很多。作為戰略儲備,外儲是防止突發事件,防範突發風險的物資力量。有錢和沒錢,對於危機的抵抗力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一點,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從這個角度看,隨意“瓜分”外匯儲備,是極其危險的事情。

  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過多了?

  接下去可能有人要問,就算我們持有的外匯總額不算多,但我國外儲中美元資産(尤其是美國國債)的比例太高了。這一點一直以來在經濟學界都飽受爭議。尤其是近年美元的大幅度貶值使得這部分資産縮水。這也是張維迎方案中單挑美國國債出來説事的原因所在。
  據外界估計,在中國外儲中,美元資産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而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去年11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約為6820億美元,該數據僅為中國對美投資中的一部分,中國還持有美國股票、機構債、公司債等。
  那我們為什麼偏偏要在美元資産一棵樹上吊死呢?
  這是因為,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因為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因為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因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因為在全世界外匯市場中,美元的份額比重還佔到60%—70%;因為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都是美元資産,尤其是亞洲國家,其對美出口占GDP的重要位置。請問這些國家的外儲不持有美元資産,還能持有什麼資産呢?
  有人説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美元貶值,美國自身實力也顯著下滑,但是從基本面角度看,當前依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美國抗衡,美國依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金融、科技和軍事實力,這才是美元能夠長期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如今在三大發達經濟體中,歐洲和日本的衰退程度也要比美國更甚,難道現在還要增持歐元日元不成?
  説到底,不是我們喜歡美元,而是我們只能選美元。
  至於國際市場中以美元計價的資産那麼多,為什麼我們偏偏挑選美國國債買,那是因為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而債券尤其是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是所有美元資産中最高的,流動性和收益性也比較理想。
  因此可以説,張維迎教授對中國擁有鉅額美國債券的批評是站不住腳的,想通過向全民發美國國債來達到我國減持美國國債的效果也是沒有意義的。

  現實操作難具可行性

  從理論上説,全民分外儲完全屬於經濟學家的一廂情願。即使國家真的願意向全民發放,也不具備現實的可行性。
  首先,我們可以想象下,老百姓拿到美國國債後會怎麼處理呢?如果長期持有吃利息,不但利息低,也無法拿出來消費,就算賣掉國債變成美元存款,也只有出國旅游消費或者海外投資兩種選擇,前者是拉動了美國的“內需”,給美國創造“外匯”,後者更是和拉動內需沾不上邊。
  也就是説,如果真要將這筆錢變成可以花的人民幣,還要把美元賣掉換為人民幣。賣給誰呢?自然是賣給我國央行,這樣央行又再次印刷人民幣來買回美元,而外匯儲備又逐漸增加。經過一番折騰之後,中國老百姓發現手裏的確多了將近六七萬億元的人民幣,看起來全國人民都變得更有錢了,可以大舉消費了,但由於固定數量貨幣的購買力所對應的商品並沒有任何增加,所以貨幣就貶值了,物價就上漲了,結果不但老百姓沒有能從中獲得任何好處,反而造成了物價紊亂,經濟失調,不但沒能拉動內需,反而給經濟增長幫了倒忙。
  而對央行來説,除了獲得了分發債券、回收債券、印刷人民幣這一系列過程中所産生的額外成本外,他們什麼也沒有得到——之前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現在還是持有2萬億。只不過這回還得再去美國買國債。
  其次,這麼大的發放數額,誰來發?怎麼發?中間的交易成本如何控制?又如何杜絕發放過程中的腐敗行為?要知道,在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人憑藉手中的權勢或者裙帶關係獲取其中的大部分利益,導致外匯儲備流失。另外可能出現的是,允許自由買賣美國債券結果將導致大量寡頭出現。俄羅斯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土地及資源寡頭對其後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就産生了巨大影響。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在法律缺失體制不完善情況下進行的私有化改革,其最終的結果是,容易形成巨大的分配不公,進而可能産生巨大的社會成本,反過頭來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好吧,就算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國債發到了13億人民的手裏。但他們又要怎麼賣出去呢?畢竟發錢或者消費券大家馬上就可以用,發美國國債得先到美國債券市場把國債賣了變成美元,再通過外匯管道兌換成人民幣才能花,請問如此專業的流程,誰來教13億中國人民正確操作?即使老百姓不賣,就每年吃美國國債的利息,那也算是美國政府的債權人,那美國政府就必須要給每個中國人登記成為債券持有人,每次發利息時還得給13億個賬戶打錢!這不但是給中國人民找事,更是給美國人民添亂。
  要刺激消費,可以有很多辦法,但沒必要偏去搞全民分外儲這般折騰人的事。

  相關稿件
高西慶:分外儲可能帶來大麻煩 2009-02-17
中投總經理高西慶:分外儲可能帶來大麻煩 2009-02-10
國際金融專家汪康懋教授為高額外儲找出路 2009-02-05
中國急需建立煤炭海外儲備 2009-01-13
嚴格外儲管理,應對當前危機 200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