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從北京傳出消息,“鳥巢”已確定未來五年的重要經營項目,“鳥巢”將繼續以旅游接待為經營主線,加強引入體育賽事及文藝演出等。另外,“鳥巢”冠名一事,雖未出現在五年規劃中,但據權威人士透露,冠名已被提上經營日程。 武漢黃陂的李建軍,春節期間前往北京旅游,這令很多村民感到不解。大過年的,幹嘛大老遠跑去北京。“去北京是為了看‘鳥巢’。奧運會結束後,孩子就給我報了旅游團。”李建軍這樣解釋。事實上,像李建軍這樣從全國各地來“鳥巢”趕場的游客,已經佔到“北京游”的近三成。但是,僅依靠旅游收入,能否維持“鳥巢”的日常運轉呢? 目前人們的擔心是其如何避免“蒙特利爾陷阱”。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第21屆奧運會上,原計劃的
1.24億美元總預算不斷超支,到最後整個花費超過了15億美元,其中場館花費佔到70%多,使得蒙特利爾市民的財政負擔持續了20多年。悉尼和雅典也沒能避免“蒙特利爾陷阱”。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在2003年~2004年度虧損8539萬澳元,其中澳大利亞體育場虧損達2400萬澳元。奧運會後一年,雅典為維護場館而花費了1億歐元。 而我們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在奧運會後每年的維護成本將達到6000萬元人民幣,如果加上貸款支付的利息,“鳥巢”一年的運轉成本就將上億元。應該説,北京從場館的建設起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在建設和運營模式上進行了創新。
2003年8月,中國中信集團聯合體通過捆綁,取得“鳥巢”與奧運村30年的特許經營權,30年內盈虧自負,30年後,將場館移交回市政府。
鳥巢賣冠名不容易
前段時間,北體大體育經濟和産業教研室主任林顯鵬在媒體撰文中&&,在美、英、德等發達國家大型體育場館的經營中,70%的大型體育場館都售出了冠名權。其中,悉尼奧林匹克公園主體育場將冠名權賣給Telstra公司後才開始盈利,NBA火箭隊的主場也得到了豐田公司30年價值3億美元的冠名費。 不過,“鳥巢”欲效仿國外體育場出讓冠名,卻非想像中那麼容易。北京體育場館協會官員姚紅生對此態度較為冷靜:“不要一想到冠名就是很多錢。中國和國外的情況並不一樣,人家一年有300天都有活動,不是比賽就是演出。觀眾到達率高了,場館的媒體功能才能顯露出來,才會有人冠名。” 除了冠名以外,奧運場館賽後與職業體育賽事相結合,也是國外大型體育場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目前國內並沒有特別成功的職業體育賽事,“北京國安一直想把鳥巢作為中超主場,但稍微一算,每場球賣不出5萬張門票,根本就沒有收益,用一場賠一場。”京華時報足球記者鄭小龍告訴記者,“以現在的足球環境,肯定支撐不起來。”
三十年可收回成本
目前作為經營主線的“旅游資源”,應該只能算是“鳥巢”商業化運營的“副業”,畢竟奧運概念遲早會消退。制定完善、科學的商業化運營方案,才是奧運場館的未來。 “鳥巢”的業主——國家體育場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恒利告訴記者,“鳥巢”未來還是要以大型文化和體育賽事為主,以人流量為基礎,通過經營體育場內的商業設施、廣告、場地出租以及冠名權來實現基本贏利。據了解,總建築面積達25.8萬平方米的“鳥巢”,商業面積比重達到35%左右,其中規劃了包括酒店、餐飲、超市、俱樂部以及精品賣場等業態。 而對於爭議巨大的出讓冠名權一事,張恒利則&&,“冠名已經被提上經營日程,國內外企業都可參與競爭‘鳥巢’的冠名權,但我們在選擇時會非常謹慎地考慮企業品牌,並不會以金錢至上。” 對於總投資超過30億人民幣的“鳥巢”來説,國家體育場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蔚鷹稱:“奧運會後,‘鳥巢’將大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樂觀的話,‘鳥巢’30年將收回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