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劑信息公開後民眾如何監督
    2008-12-22    韓涵    來源:新京報

  改善食品安全,民眾無疑有著強烈的意願,然而現實中,這股民眾作用的發揮還不充分,對於在食品中使用有害的違禁添加劑,或者問題食品直接導致消費者生病就醫,10倍的懲罰性賠償還是太低,難以彌補民眾身心所遭受的傷害。

  12月15日,衛生部公布了《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第一批)》,該名單詳細披露了食品生産中存在的使用違禁添加劑以及超量使用合法添加劑的情況,涉及數十種公眾熟悉的日常食品。同時,為期4個月的專項整治也正式拉開帷幕。
  公眾對於食品行業濫用添加劑並不陌生,這不僅是由於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更因為媒體上,林林總總“食品業知情人士”的爆料。相對於民間渠道信息的零散傳播,有關部門此次以權威聲音全面公布非法食品添加劑清單,是一個進步。
  其實,食品業濫用添加劑,“上遊企業”往往是始作俑者,而許多下游企業和消費者一樣,也是被蒙蔽的受害者,因此,行政部門通過信息公開,經常及時地發布警訊,給企業以指導,食品業這種環環相扣的相互監督形成,那些黑心“上遊企業”將很難有機可乘。
  食品業濫用添加劑,大量日常食品隱藏著難以察覺的安全隱患,威脅公眾的生命安全,公眾需要對食品業濫用添加劑的狀況有一個真實的了解,以獲得相關知識用於自我防範。因此,行政部門所掌握的食品業濫用添加劑信息,不應該僅作為內部信息發布,而應該及時充分地及時公之於眾。
  任何公共治理,信息公開都不可或缺,衛生部等9部門此次整治食品業濫用添加劑同時做到信息公開,值得肯定。然而,添加劑的信息公開之後,還需要善用民智與民力,鼓勵公民參與食品安全監管。
  民以食為天,改善食品安全,民眾無疑有著強烈的意願,然而現實中,這股民眾作用的發揮還不充分,究其原因,至少有二。
  其一,缺乏檢測能力。監督食品安全需要專業知識,普通民眾不可能掌握,而掌握知識的專業機構有的卻將民眾拒之門外。昨日《重慶晨報》報道,重慶一老太嫌檢測三聚氰胺收費500元太貴,忍痛倒奶澆花。國內目前的食品檢測機構,基本都以企業為服務對象,收費高昂,企業以盈利為目標,因此食品檢測機構對企業採取市場化的收費無可厚非。然而,民眾主動送檢問題食品,主觀上也許是為了個人的健康,但客觀上卻保護了全體公眾,這是一種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因此,檢測機構為民眾服務,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理應低收費甚至免費,事實上,在三聚氰胺牛奶風波中,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民眾送檢牛奶就是免費的。
  其二,缺少動力。民眾發現問題食品,按照相關法律,至多可以獲得支付價款的3倍賠償金。很明顯,這種制度設計難以調動民眾的維權積極性,對於無良食品企業也難有威懾。值得期待的是,正在審議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準備將現在的3倍懲罰性賠償提高為10倍,然而,支付價款的10倍對於售賣過期食品、以次充好、不實宣傳、使用合法食品添加劑過量等普通違法行為也許不算低。但對於在食品中使用有害的違禁添加劑,或者問題食品直接導致消費者生病就醫,10倍的懲罰性賠償還是太低,難以彌補民眾身心所遭受的傷害。
  保障食品安全,政府監管和公民監督兩者都不可或缺,在嚴峻的形勢下,政府之手正變得日益有力。下一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眾參與的機制,也應盡快納入日程。

  相關稿件
寧夏向違法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開刀” 2008-12-22
■超標濫用添加劑,直接傷害人體健康 2008-12-22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主要存在五大方面的問題 2008-12-22
■添加劑本身沒有錯,出錯的是整個行業不夠規範 2008-12-22
非食用物質及易濫用食品添加劑"黑名單"公布 2008-12-22